清代肉桂产地变迁与国内外贸易探析

发布时间:2021-03-20 20:43
  清代肉桂作为岭南道地药材与珍贵香料,因其经济价值高和市场需求广,肉桂国内外贸易趋于兴盛。依托珠江与长江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肉桂内销于广州、北海、厦门、上海等沿海开埠港口与中西部内陆偏远地区。随着新兴航线开辟与来华商船增多,肉桂远销至英国、美国、欧洲大陆等国家与地区。受消费方式、供求关系、口岸开放及安南、锡兰肉桂市场影响,肉桂出口国家结构、贸易方式与性质发生极大变化。清代肉桂垄断贸易与政府反垄断措施,亦反映了其"便民怀远"的贸易观。 

【文章来源】:中国农史. 2019,38(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广西肉桂发展初探[J]. 廖兵.  惠州学院学报. 2017(03)
[2]肉桂的化学、药理及应用特点[J]. 李艳,苗明三.  中医学报. 2015(09)
[3]肉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韦如萍,黄永芳,胡德活,郑永光.  经济林研究. 2006(03)
[4]广州口岸与美国对华贸易的缘起[J]. 梁碧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5]清代中国药材输入疏球考[J]. 谢必震,傅朗.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5(01)



本文编号:3091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91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7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