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时空特征、原因与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3 05:01
  依据《中国基本古籍库》、《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等进行古文献数据库全文信息检索的结果,统计了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发生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崇祯朝十七年间,共有73省次、475县次发生有饥荒食人事件。其中又以崇祯十三年(224县次)、十四年(127县次)最为严重,且以青黄不接的春季"人相食"事件最为多发。空间上,以河南布政司发生县次最多(12年次,103县次),其次是山东、山西、北京、陕西、南京,空间差异显著,北方明显多于南方。引起食人事件的原因中,"旱灾"或"旱灾+其他灾害"合计共有440县次,占总次数的93%。大旱灾-粮食资源极度短缺-米价大涨-无粮可食-人口大量饿死-出现食人现象,是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发生的典型过程。气候干旱化、较长时间持续不雨是导致崇祯年间"大旱-蝗灾-疫灾-饥荒"灾害链状发生,最后致使食人现象大面积出现的主导因素。气候恶化引起食物资源的极度匮乏,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气候变化对于历史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章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33(08)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明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时空特征、原因与影响研究


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发生的省、县次数统计

崇祯,空间差异,季节,区域


祯年间"人相食"事件的季节特征由于研究依据的历史资料中,对"人相食"事件发生具体时间的记载并无统一标准,有的采用月份,有的采用季节,在进行"人相食"年内发生规律研究时,为避免灾害统计时"季"与"月"两种单位的混淆,凡对灾害发生时间记载为某一季节的,统计到季节;凡对灾害发生月份有明确记载的,按农历纪年法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统计到相应季节;部分历史记录中灾害发生时间只精确到年,在统计季节发生图2明代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发生区域发生频次空间差异①Figure2Spatialdifferenceofthefrequenciesofthe"FamineandCannibalism"incidentsintheoccurrenceareaduringChongzhenperiodoftheMingDynasty规律时不计在内。多个季节连续发生的,则每个季节各计一次。据统计结果,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崇祯年间有明确月份或季节信息的"人相食"事件共203次,每个季节均有"人相食"事件发生,且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其中,春季发生频次最高(40.39%),夏季次之(28.57%),秋季少(19.21%),冬季最少(11.82%)。春季时,青黄不接,粮食匮乏最为严重,"人相食"事件的发生频次也明显多于其他季节;夏季草木生长,较易找到替代食物;秋季是收获季节;冬季可能还有部分存粮。随着饥荒程度减弱,食人现象也随之减少。2.1.3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上,河南布政司发生"人相食"事件的县次最多(103县次)(图2),其次是山东(85县次)、山西(82县次)、北京(亦称北直隶,相当于今北京市、?

崇祯,饥荒,旱灾


"崇祯十三年,大旱,蝗□为灾,斗米价至二两,饿莩盈野,父子相食"④等等。这些记载说明了这一过程发生的典型情形:大旱灾(或伴随有蝗灾等其他灾害)-粮食资源短缺-米价大涨-无粮可食-人口大量饿死-出现食人现象。即首先有食物资源的极端短缺出现,之后才有食人现象。这样的大饥荒又是如何造成的?统计表明,崇祯年间,导致大饥荒的最主要原因是旱灾(图3)。引起食人事件的原因中,"旱灾"或"旱灾+其他灾害"合计共有440县次,占了总次数的93%。图3崇祯年间导致食人事件发生的饥荒原因统计Figure3Statisticsonthecausesof"FamineandCannibalism"eventsduringChongzhenperiodoftheMingDynasty在有些食人记载中,仅说明是旱饥导致的,如清李馥荣《滟滪囊》记:"崇祯四年辛未,陜西大旱,延安尤饥,民至相食"⑤;清张廷玉《明史》记:"崇祯六年,乡试知河间县岁旱,饥人相食"⑥;《(民国)永和县志》记:"(崇祯)六、七年大旱,民间食草饭砂,人相食,惨不堪言,莫甚于此"⑦。有些记载中,则指明旱灾同时伴有或次生有其它灾害,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大饥荒及人相食。其中,又以"旱灾+蝗灾"组合最为常见,如《(康熙)隆德县志》"崇祯三年,不雨,自四月至秋八月,飞蝗蔽天,大饥,父子相食"⑧;《(康熙)泰安州志》"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连岁旱蝗,民大饥,人相食"⑨;《(乾隆)平原县志》:"崇祯十四年,复旱蝗,父子夫妇相食,村落间杳无人烟"?瑏瑠。其他组合如"旱灾+风灾",《(乾隆)沁州志》:"崇祯十一年,是年先旱后风,民饥,武乡人相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响应研究[J]. 张蓓蓓,王朋,文彦君,杨飞,雷田旺.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2]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J]. 肖杰,郑国璋,郭政昇,闫丽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6)
[3]中国东部季风区小冰期干湿变化及影响机制[J]. 任维鹤,易桂田,李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4]明清时期灾荒食人现象的时空分布分析[J]. 陈岭.  宜春学院学报. 2012(06)
[5]中国西北干旱区小冰期的湿度变化特征[J]. 陈建徽,陈发虎,张家武,杨保.  地理学报. 2008(01)
[6]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J]. 许靖华.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04)
[7]小冰期气候的研究[J]. 王绍武.  第四纪研究. 1995(03)
[8]中国的小冰期气候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J]. 张德二.  第四纪研究. 1991(02)

博士论文
[1]基于古籍库中典型描述语检索的人口大量死亡事件时空特征与原因分析[D]. 刘静.陕西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116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116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9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