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王振 吉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8 08:10
王振主要活动于明正统年间,关于王振的评价,史学界基本上延续了传统史学的观点,认为王振专权误国。但是随着近年来宦官研究视角的转变及史料挖掘的深化,这种僵硬固态的评价标准越来越不适应宦官史尤其是宦官个体的研究,如何挣脱这种僵化单一的评价模式,尽可能还原宦官作为个人的完整形象成了越发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探讨王振的问题时,注意到王振虽主要活跃于正统朝,但对王振的研究却不能仅仅停留在正统时代。首先,王振是明初宦官参政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是在幼帝临朝时几乎可以代表皇权的强权人物;其次,他是在相权衰落,中枢决策失衡的条件下,明初政治体制改革尝试的重要参与者;再次,他还是知识宦官阶层崛起并最终参与到明朝最高决策层的主要推动者。由此对王振的评价也不能简单的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还要考虑到王振所处的特殊的政治背景及明朝特殊的政治体制。为论证相关问题,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明朝初期宦官制度的演变及王振的生平。以太祖皇帝罢相为起点,明朝掀起了政治制度改革的风潮,内外廷之间内阁与司礼监的地位不断突出并最终成为最高决策机构。王振由明成祖时期入宫,先后服侍仁宗、英宗于东宫,并得到了宣德皇帝的赏识,最终于宣德十年入主司礼监,成为司礼监太监。第二章分别阐述了王振与皇族亲贵、内阁阁臣、诸司官员之间的双边关系,论证了王振在与皇权和臣权之间的互动中分别扮演的不同角色,并由此解释王振在正统年间因地位的转换与外廷文官的冲突。第三章以“三征麓川”和“土木之变”为突破口论证了王振与外廷文臣在处理边疆问题时的不同指向,以此解释王振与传统价值取向的对立及因此引来一身骂名的原因。第四章阐述了由于王振深受眷爱及司礼监地位的上升,内阁与司礼监监阁共理体制形成,并由此催发了宦官系统中知识宦官的进一步崛起并最终成为明朝宦官参政的体制保证。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页数】:5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创新及难点
第一章 明前期宦官制度的演变与王振生平
第一节 :明前期宦官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王振生平
第二章 王振与明正统朝传统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与冲突
第一节 :王振与皇权贵族
第二节 :王振与内阁阁臣
第三节 :王振与诸司官员
第四节 :王振与传统势力之间的冲突
第三章 王振的战争思想与边疆决策
第一节 :麓川之役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四章 王振与明宦官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位危机、女主干政与嘉靖议礼[J]. 杜洪涛. 史林. 2011(01)
[2]太监王振曾做过儒学教官吗?[J]. 何孝荣. 文史知识. 2010(10)
[3]论明代宦官专权的文化程度因素[J]. 李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4]明代宦官权力扩张的原因解析[J]. 夏雷,田苗. 传承. 2010(09)
[5]明代监军制度述论[J]. 李渡. 文史哲. 2010(02)
[6]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及其原因探析[J]. 陈义.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5)
[7]软骨头皇帝朱祁镇[J]. 史式. 文史天地. 2008(10)
[8]明代广东的市舶太监[J]. 黎宏韬.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9]皇权衍生物——明代宦官专权探因[J]. 田雨.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1)
[10]帝制中国宦官政治成因分析——体制缺陷的视角[J]. 乐意.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1)
硕士论文
[1]明代前期储君幼主培养问题初探[D]. 雷文进.南京大学 2012
[2]明代武官集团监控体系研究[D]. 张鑫.山东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25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12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