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鲁中民间信仰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清鲁中民间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鲁中,以泰鲁沂山脉为中心,“北以小清河与鲁北平原为界,东沿潍沭河一线与鲁东丘陵接壤,南至尼山、蒙山一线,西以东平湖和南四湖与鲁西平原接壤,大致包括今淄博、济南、潍坊、泰安和临沂等的部分地区”。早在上古时期,这一地区就成为人类发源地之一。从历史渊源上说,这一地区曾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也是齐鲁文化未合流前齐鲁文化的分水岭。从地理环境上说,这一多山地带是山东地区,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的交汇处。选中这一地区为研究对象,不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民间信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研究课题,牵涉到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本处的民间信仰主要定义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神鬼信仰、祖先信仰以及自然、灵物崇拜。 本文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眼于“全”,力图在综合分析大量地方史料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勾勒出该地区民间信仰的概况。 第一章为自然神信仰,包括天、地、日、月、星辰、风、山、石、动物、植物等神灵。力图结合地方史料,对每一种(乃至每一个)神灵做全面、准确地分析,从总体上把握明清时代鲁中地区自然神信仰之概况。 第二章为人格神信仰,主要包括仙人崇拜、上古帝王圣贤、人格化神灵信仰、人物崇拜。其中仙人崇拜,是鲁中地区山海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颇具地方特色;上古帝王圣贤崇拜,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展现了地区的文化风韵;人格化神灵、人物崇拜,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颇具地域特色。本章中,许多地方性神灵,加以扩充,均可单独成篇。 第三章为祖先、鬼魂信仰。 通过以上三章,基本上对于鲁中地区的民间信仰作了大体的概括,对其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较为全面地了解。 下篇,主要是个案分析,着眼于“专”,力图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升,以便对于这一时期鲁中地区民间信仰的特点做到准确把握。 第一章,明清时代鲁中地区的水信仰。明清时代鲁中地区水信仰中,降水主体是多元化,自然神、人格神比比皆是,且杂以民间巫术与正统宗教,直接反映了多山缺水地区对于水的渴求。在求雨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是狂热的、动机是功利的,为“求雨”他们可以同时通地祈求不同的神灵,也可以气急败坏的惩罚不下雨的龙王。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民间信仰能较为清楚地体现了人们的本能。 同时,也正因为这一信仰重要、关系国计民生,所以上升到政治领域,往往就牵扯到政治伦理问题,导致求雨行为的政治化、伦理化。地方官对于“求雨”非常重视,这种重视在“道德”与“功利”之间摇摆,而且他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功利”的形式肯定“道德”的内容。 第二章,明清时代鲁中地区的山信仰1。本章选取东镇沂山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其他诸山。鲁中多山,且多名山,其中许多在历史上都曾获得过封号,因而等级性强、政治性强,是鲁中地区山信仰的一大特色。而且,在长期的社会变迁中,鲁中山信仰人格化、世俗化的趋势明显,且能逐步超越山信仰之范畴,出现如碧霞元君等信仰范围颇广、信徒颇多的世俗神灵,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同时,鲁中多山的地形,也使这一地区成为仙人信仰较为兴盛的地区,出现了一些区域性的仙人,如安期生、白兔公之类。而且由于山对于神灵有一种凝聚力,“泰山上神全,周村的货全”这一民间俗语即可体现,山文化跟神文化的互动,体现了人文传统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 第三章,颜文姜信仰。颜文姜,即博山孝妇,是鲁中孝文化的代表。本章通过对颜文姜信仰来龙去脉的分析考证,阐释了颜文姜信仰在如何在外力作用下一步步被塑造之过程。其实这个外力就是传统道德,确切说来就是“孝道”,在“孝”这一道德标准下,官方、民间对其均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认可与推崇,“大传统”与“小传统”实现了相通。同时,在具备道德榜样的同时,颜文姜“水神”功能也不断被强调,成为一方“福祉”之神,以满足了民众之功利心。实现了道德与功利的有机结合,往往是民间信仰最为成功的尝试。 第四章,逄伯陵信仰。这一信仰古老而又复杂,相关资料稀少。它既与东夷文化、古齐地信仰密切相关,同时在神灵属性上又一度在山神(尤其是在民间)、社区神、道德神之间游移不定,以至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时,由于民间社会所描绘的逄伯陵形象(笔者推断其形成当晚于宋元,为明清以降)与史实相差甚远,光绪《临朐县志》即认为,“明万历间,庙碑杂引诸书,下及稗官野乘。既称逄公忠义,流闻西土;又有‘山川兴云雨,见怪物则祀之’之文。逄山、逄公两无所主,骑墙之见非所详也”2。一度让地方政府(临朐县)在这一问题上态度暧昧,不过由于道德观念的介入和功利心,即逄公“忠臣”之形象及降雨消灾的功能,其终于还是取得了国家正祀的地位。从这一古老信仰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民间信仰演变的轨迹,也可以看出,“大”、“小”传统在非根本对立的矛盾下是如何整合与调试的。 最后,本文力图通过对以上“全”、“专”的分析,做一个归纳与综合,以揭示这一地区民间信仰的特点。 其一:古老、稳定、传统、分散、杂糅的神yG体系。 其二:自然神的衰落和带有自然神特征的人格神之崛起。 其三:单调、程式的神祗功能下相对复杂、多元的神yG体系。 其四:正统、规范的价值取向。 鲁中民间信仰的特点,与该地区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生产生活习惯、世俗国家权力渗透、齐鲁文化与传统思想、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
【关键词】:明清 鲁中 民间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0
- 导论10-18
- (一) 选题意义10-11
- (二) 学术史综述11-13
- (三) 相关界定13-18
- 一、明清鲁中民间信仰概况18-66
- (一) 自然神信仰18-34
- (二) 人格神崇拜34-66
- 二、明清鲁中民间信仰个案分析66-119
- (一) 明清鲁中之水信仰66-82
- (二) 明清鲁中之山信仰82-91
- (三) 明清鲁中之颜文姜信仰91-106
- (四) 明清鲁中之逄伯陵信仰106-119
- 三、明清鲁中民间信仰之特色及其原因119-133
- (一) 鲁中民间信仰的特点119-128
- (二) 鲁中民间信仰特点形成之原因128-133
- 参考文献133-139
- 后记139-14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著作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J];东南学术;2005年05期
2 刘锡诚;石敢当:灵石崇拜的遗俗[J];东岳论丛;1993年04期
3 黄新宪;清代台湾城隍信仰中的功利主义色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颜亚玉;城隍祭起源与城隍原型探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5 傅建成;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农家庭的宗教信仰[J];历史教学;1995年02期
6 刘心明;博山孝妇故事探源[J];民俗研究;2003年01期
7 乔志强 ,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兼论地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2期
8 阎化川;妈祖信俗在山东的分布、传播及影响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03期
9 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崇拜[J];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秀勇;试论唐代民间信仰中的当朝人物崇拜[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喻珊;民间信仰对民间木刻版画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建明;东晋南朝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平亮;明清南昌西山万寿宫与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1550-1910)[D];厦门大学;2001年
5 王健;民间信仰视野下的国家与社会[D];苏州大学;2002年
6 曹刚华;《太平广记》与唐五代民间信仰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邹卫东;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北帝”崇拜与社会经济[D];暨南大学;2001年
8 王占华;城隍信仰与明清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明清鲁中民间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2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