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南汉学书院与晚近“中国”认同

发布时间:2021-05-28 07:48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及其文化传播是促进晚近时期"中国"认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就媒介意义来看,汉学书院依托家族和师生关系网络,将其文化渗透到西南各地,催生出基于大一统认知的地域性学术形态;就心理层面来看,汉学书院历史叙事和祭祀之中文翁、尹珍作为符号人物的出现,引领了西南知识精英的文化寻根思潮,标志着西南地方认同意识的觉醒;就实践表现来看,汉学书院的师生高举"中体西用""通经致用"的理论,积极投身到维持中国政治独立和文化保存的历史进程中。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5(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传播媒介:汉学依托书院的网络化发展和地域学说的兴起
    (一)汉学书院的出现和传播网络的形成
    (二)西南汉学的形态及其大一统认知
二、文化寻根:书院历史叙事和祭祀中文翁、尹珍的符号意义
    (一)文翁、尹珍作为文化符号与书院历史叙事
    (二)文翁、尹珍作为文化符号与书院祭祀
三、中体西用:汉学书院师生在政治、文化危机中的实践活动
    (一)出版课艺、成立学会、创办报纸中的议政觉民
    (二)维新运动和学制改革中的救亡图存
    (三)地方史籍整理和国粹保存中的文化守望
四、余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J]. 邓洪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2]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J]. 郭书愚.  近代史研究. 2008(02)
[3]“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张之洞与晚清儒学[J]. 龚书铎,黄兴涛.  清史研究. 1999(03)



本文编号:3207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207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0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