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佛教的宗法化

发布时间:2021-06-11 05:03
  明代佛教既有"封闭""凝滞""衰败"的发展态势,又有"渗透""普及""定型"的历史作用,而这一切都与佛教在明代的全面宗法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明廷以儒教作为国家宗教的主导来定位和引导佛教服务于"孝子慈亲";另一方面明代佛教宗派传承发展不再以经文教义为要,而以拟宗法化的宗派传承为纽带,僧侣关系以父子兄弟相称,尽显"尊尊""亲亲"之宗法特点,而寺院组织也以十方丛林为主转变为宗法特色的子孙庙为主。明代佛教的全面宗法化,可谓佛教在宗法制传统社会中最彻底的"中国化"表达,加速并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同时消解了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实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应有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明代及至近代佛教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文章来源】:江海学刊.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明代佛教政策的宗法化导向
明代佛教自身的宗法化建构
对明代佛教宗法化的反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佛教政策研究[J]. 张德伟.  世界宗教研究. 2018(05)
[2]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拟宗法化——“宗统”与“君统”的分与合[J]. 季乃礼.  天津社会科学. 2000(02)



本文编号:3223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223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e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