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州的“蜑民”与地方社会——以一通嘉庆碑铭为中心的历史“厚描”

发布时间:2021-08-06 22:36
  "蜑民"作为江海水域生态体系和东南地域社会的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东南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意义,正在得到学界的关注。在清代福建沿海的地域社会和文化中,"蜑"并不只是一个历史延续的"族群"事实或者某种"底边社会"的结构。无论是作为一种生计模式,或者作为一种社会行动的"场域",或者作为一种制度—身份的语言,或者是作为一种文化分类的标签,"蜑民"既身处各种"边界"的定义之中,又不断打破种种"边界",而这一状况所反映的正是明清以来地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流动性特征。本文以一通嘉庆年间的碑铭为中心,并把它置于文献与田野的多重脉络之中来解读,从制度、习俗、身份、族群性等断面,讨论"蜑民"与清代福州地方社会变迁的多层次关系,并以此探讨从田野中解读文献来进行历史"厚描"的可能性及其在区域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2019,51(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前期南中国乡村社会的再结构[J]. 谢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2]明清舟山群岛的迁界与展复[J]. 谢湜.  历史地理. 2015(02)
[3]14—18世纪浙南的海疆经略、海岛社会与闽粤移民——以乐清湾为中心[J]. 谢湜.  学术研究. 2015(01)
[4]新史料与新史学——郑振满教授访谈[J]. 郑振满,郑莉,梁勇.  学术月刊. 2012(04)
[5]“诸娘”与“唐部”:闽江下游民俗生活中的族群关系与历史记忆[J]. 黄向春.  民俗研究. 2006(03)
[6]地方史、地方文人与地方性知识的互动:以《闽都别记》为例[J]. 黄向春.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J]. 萧凤霞,刘志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4(03)
[8]浅论明代的渔业税制[J]. 尹玲玲.  中国农史. 2004(02)
[9]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J]. 尹玲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J]. 刘志伟.  清史研究. 1999(02)



本文编号:3326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326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7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