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湟地区的多语格局与公文传译

发布时间:2021-08-18 01:43
  清代河湟地区语言多样性特征突出,非汉民族普遍使用本民族语言,汉语和藏语为主要族际交流语,民族交往促进了语言的相互影响。基层公文常使用多种语言,各类通事活动频繁,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清政府的公文翻译制度相对完善,但信息传递不畅,通事、歇家欺瞒舞弊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导致因语言障碍使国家权力难以渗透到王朝边地的"空隙",凸显了基层民族社会治理中语言因素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青海民族研究. 2019,3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清代河湟地区的多语格局
二、译员的选任及职能
三、公文传译的弊端及调整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甘肃省循化厅歇家研究[J]. 杨红伟,欧麦高.  青海民族研究. 2013(04)
[2]浅析族群关系中的文化认同——以河湟地区族群为例[J]. 马建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本文编号:3348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348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3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