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滨海地域的社会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1-11-01 04:31
汉唐时期朐山—郁洲滨海地域围绕东海庙、谢禄庙(石鹿山神庙)、海龙王庙等庙宇而展开的社会文化史,主要表现为地域社会内部在分化、对立与冲突中逐步统一,同时向外部不断扩展、进入王朝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系统以及更具开放性的"文化人群"中的历史过程。生计方式、交流与贸易、王朝国家的政治控制、神明信仰与奉祀乃是影响与制约滨海地域社会建构与文化形态的四个核心要素。以东海庙、谢禄庙—石鹿山神庙以及海龙王庙为中心形成的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本质上是"文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滨海地域的社会,是海陆人群共同营构的社会;滨海地域的文化,乃是海陆因素兼具的文化。
【文章来源】:历史研究.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0 页
【文章目录】:
一、《东海庙碑》考释
二、石鹿山神庙的背后
三、唐代海州海龙王庙与海龙王信仰
四、汉唐间朐山—郁洲地域的社会文化史
余论:滨海地域的社会建构与文化演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唐时期王朝国家的海神祭祀[J]. 鲁西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2]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鱼盐之利”与滨海人群的生计[J]. 鲁西奇,宋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3]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水上人群”[J]. 鲁西奇. 历史研究. 2015(03)
[4]钱氏家族与吴越佛教文化[J]. 薛正昌. 浙江社会科学. 2013(03)
[5]五代吴越国崇佛的原因及其影响[J]. 曾国富. 宗教学研究. 2007(03)
[6]钱氏吴越国与日本的交往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J]. 王心喜.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3)
[7]东海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J]. 陈炎. 史学月刊. 1991(01)
[8]五代吴越国的佛教文化[J]. 倪士毅. 东南文化. 1989(06)
[9]唐五代浙江的海外贸易[J]. 林树建. 浙江学刊. 1981(04)
本文编号:3469497
【文章来源】:历史研究.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0 页
【文章目录】:
一、《东海庙碑》考释
二、石鹿山神庙的背后
三、唐代海州海龙王庙与海龙王信仰
四、汉唐间朐山—郁洲地域的社会文化史
余论:滨海地域的社会建构与文化演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唐时期王朝国家的海神祭祀[J]. 鲁西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2]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鱼盐之利”与滨海人群的生计[J]. 鲁西奇,宋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3]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水上人群”[J]. 鲁西奇. 历史研究. 2015(03)
[4]钱氏家族与吴越佛教文化[J]. 薛正昌. 浙江社会科学. 2013(03)
[5]五代吴越国崇佛的原因及其影响[J]. 曾国富. 宗教学研究. 2007(03)
[6]钱氏吴越国与日本的交往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J]. 王心喜.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3)
[7]东海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J]. 陈炎. 史学月刊. 1991(01)
[8]五代吴越国的佛教文化[J]. 倪士毅. 东南文化. 1989(06)
[9]唐五代浙江的海外贸易[J]. 林树建. 浙江学刊. 1981(04)
本文编号:3469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46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