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滇铜京运”源起

发布时间:2021-12-22 05:55
  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京师户部、工部鼓铸制钱需铜主要由江苏、浙江等八省办解产自东洋的"洋铜"。雍正年间,"洋铜"减少,云南出产的滇铜产量则因政策调整特别是"东川归滇"而大幅增长,京师鼓铸用铜需求与云南地方政府为解决产量增长造成滇铜壅积的需要相契合,滇铜发展迎来契机。京师鼓铸使用滇铜数量不断扩大,从运赴汉口供办铜诸省采买,发展到"三省采买滇铜,五省采办洋铜",再到代京局"铸钱运京","铸钱运陕"。乾隆朝"洋铜"进一步减少,京局鼓铸用铜数量亦减,并由"滇洋各半"到全部使用滇铜,以及额外增加170.4万斤滇铜运京,每百斤加耗铜8斤,带余铜3斤,共计633.144万斤,确定为每年运京供铸定额,自乾隆五年(1740)始,持续百余年。此即所谓"滇铜京运",历经近10年不断调整和发展后最终定型。 

【文章来源】:历史档案.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雍正年间滇铜的发展及“三省采买”“铸钱运京”
二京局用铜再从“滇、洋各半”到完全使用滇铜
三“加运”滇铜数额的确定
四结语



本文编号:3545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545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