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战国毛笔与侯马盟书

发布时间:2021-12-22 09:22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日益科学,资料亦陆续公布。战国中晚期至两汉间的毛笔出土,对研究战国至两汉时期文字书写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工具、材质及考古发现的壁画、陶俑等,结合文字书写特征,能够合理推测当时人们书写状态与笔法形成的相关因素。目前,有研究者通过出土战国毛笔对战国竹简的书写状态作以探讨[1]。亦有台湾学者以台湾所藏居延汉简的简侧墨线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 2019,(04)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出土战国毛笔与侯马盟书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遣册

序列,笔套,毛笔,信阳


情况,略作一序列,即可得知春秋晚期与战国早期的毛笔的大概形制。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被发掘,其中有毛笔出土。据考古人员记录,毛笔装嵌于一劈开的竹管内,杆长18.5厘米,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全长21厘米。鉴定“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作而成的,但制作方法与现代的有所不同,它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细小的丝线绕缠,外面施漆胶固而成,竹管即是当时的笔筒”〔8〕。当时考古报告,定此墓葬的时间定为战国晚期(图5)。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毛笔,笔杆是小竹秆,通长23.4厘米,笔杆径0.9厘米,笔锋长2.5厘米,笔毫就是捆扎在笔杆上的〔9〕。长台关楚墓尤其一号墓的时间,曾有过早、中、晚期的争论。随着七号墓的挖掘、整理,终定一号墓为战国中期的贵族墓〔10〕。同时,长台关一号楚墓中出土有竹书,应是以此种毛笔书写而成。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三支毛笔,发掘简报记录为:“笔杆为竹质,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例如60号,笔杆长18.2、径0.4厘米。毛腔里的毛长约2.5厘米。出土时笔杆插入笔套里,笔套为细竹管制成,中间的两侧镂空,便于取笔;笔套一端为竹节,另一端已打通,长27、径1.5厘米。又如71号的笔套长22.9、径1.2厘米,中部两侧镂孔5厘米,在镂空的两端各有一骨箍加固。”〔11〕显然,战国晚期晚段毛笔工艺由外丝缠绕已转为内嵌毛腔。1981年5月至1985年9月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群的发掘完成,?

侯马盟书,古籍出版,山西


0页。黄惇《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一文即为此书的代序。此句话是重引90年代编写的《书法篆刻》。在《代序》一文中其提出从侯马盟书、战国楚简、秦简、西汉简的发展顾虑提出了后世隶书中的“波”“挑”笔法的来源问题。〔22〕《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4册,第1062页。我们常用的《历代书法论文》中的《四体书势》中的古文赞记与《晋书》略有出处,均以按的形式备注。(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责任编辑:欧阳逸川图11侯马盟书宗盟类二,《中国法书全集》第一册,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图10侯马盟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图9侯马盟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J]. 陈彦堂,左超,刘维.  文物. 2004(03)
[2]殷墟出土的玉璋朱书文字[J]. 孟宪武,李贵昌.  华夏考古. 1997(02)
[3]湖北江陵县九店东周墓发掘纪要[J]. 杨定爱,韩楚文.  考古. 1995(07)
[4]洛阳北窑西周墓墨书文字略论[J]. 蔡运章.  文物. 1994(07)
[5]试论殷墟甲骨书辞[J]. 刘一曼.  考古. 1991(06)
[6]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J]. 郑振香.  考古学报. 1981(04)
[7]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79(07)
[8]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76(06)
[9]“侯马盟书”的发现、发掘与整理情况[J].   文物. 1975(05)

博士论文
[1]战国简帛字迹研究[D]. 李松儒.吉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46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546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5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