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清真寺时空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6 00:46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重要的建筑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清真寺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可深度挖掘其隐含的大量有价值信息,并进一步探明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至清末西海固地区基本奠定了回族人口分布格局和宗教地理格局,而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农业用地的大规模开发,加速了该地区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的形成和环境的恶化。
【文章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明浩时期而海周恤r浩直奔朴右图
分布;清朝时期,不仅同心县、海原县和西吉县出现了大量清真寺,而且固原市原州区、泾源县、隆德县及彭阳县也有大量清真寺出现,从而加强了西北至东南一线清真寺的数量分布。明朝清朝图2: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清真寺图1: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清真寺分布图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图从X轴和Y轴标准距离来看,标准差椭圆的X轴标准距离由明朝时的22403.1894米增加至清朝时的80803.1503米,增加了58399.9609米,增加幅度较大,这说明清朝时西海固地区清真寺无论数量还是分布范围都较明朝增加了许多;而标准差椭圆的Y轴标准距离由明朝时的101519.026米减少至清朝时的29283.1581米,减少了72235.8679米。这表明,一方面,清朝时西海固地区清真寺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更趋向集中分布,其聚集效应开始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西海固地区的清真寺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发生了较大的角度旋转,所以原先的东北—西南方向清真寺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西北—东南方向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在此方向,清真寺数量也呈较快增加趋势。形状指数由明朝时的0.220增至清朝时的0.362,这进一步说明,到清朝时,西海固地区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清真寺分布格局的聚集态势更加明显。从西海固地区清真寺空间分布的重心变化来看,尽管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的清真寺分布重心均在海原县境内,但仍然发生了东北—西南方向的偏移,偏移距离为13.878千米。这说明,清朝时西海固地区清真寺数量增加较快,而增加的清真寺又主要集中在西海固中西部地区。三、结果分析根据“寺随人迁,人围寺居”的规律[18],一定数量穆斯林人口的定居和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的建立,是伊斯兰教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刘智《天方典礼》看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路径方式[J]. 吴云贵. 世界宗教研究. 2019(03)
[2]山西省宗教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芦学良,王国梁,胡炜霞.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2)
[3]基于GIS的青海省清真寺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朱利涛,苏惠敏,张萍,李政委.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4]兰州市清真寺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魏娟,张志斌,贾琳琳,李晓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5]西海固贫困的历史认同述论[J]. 杨钧期.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6]基于特征椭圆的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 赵璐,赵作权. 地理科学. 2014(08)
[7]许昌地区清真寺及其分布规律[J]. 巴晓峰. 回族研究. 2012(04)
[8]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以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回族聚居区为个案[J]. 王平. 民族研究. 2012(05)
[9]近现代中国穆斯林人口数量与分布研究[J]. 刘泳斯,张雪松. 世界宗教文化. 2012(04)
[10]晚清回民起义后的关中地区伊斯兰教变迁[J]. 僧海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博士论文
[1]清代陕甘人口研究[D]. 路伟东.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机理研究[D]. 孙政.河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71372
【文章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明浩时期而海周恤r浩直奔朴右图
分布;清朝时期,不仅同心县、海原县和西吉县出现了大量清真寺,而且固原市原州区、泾源县、隆德县及彭阳县也有大量清真寺出现,从而加强了西北至东南一线清真寺的数量分布。明朝清朝图2: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清真寺图1: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清真寺分布图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图从X轴和Y轴标准距离来看,标准差椭圆的X轴标准距离由明朝时的22403.1894米增加至清朝时的80803.1503米,增加了58399.9609米,增加幅度较大,这说明清朝时西海固地区清真寺无论数量还是分布范围都较明朝增加了许多;而标准差椭圆的Y轴标准距离由明朝时的101519.026米减少至清朝时的29283.1581米,减少了72235.8679米。这表明,一方面,清朝时西海固地区清真寺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更趋向集中分布,其聚集效应开始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西海固地区的清真寺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发生了较大的角度旋转,所以原先的东北—西南方向清真寺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西北—东南方向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在此方向,清真寺数量也呈较快增加趋势。形状指数由明朝时的0.220增至清朝时的0.362,这进一步说明,到清朝时,西海固地区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清真寺分布格局的聚集态势更加明显。从西海固地区清真寺空间分布的重心变化来看,尽管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的清真寺分布重心均在海原县境内,但仍然发生了东北—西南方向的偏移,偏移距离为13.878千米。这说明,清朝时西海固地区清真寺数量增加较快,而增加的清真寺又主要集中在西海固中西部地区。三、结果分析根据“寺随人迁,人围寺居”的规律[18],一定数量穆斯林人口的定居和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的建立,是伊斯兰教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刘智《天方典礼》看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路径方式[J]. 吴云贵. 世界宗教研究. 2019(03)
[2]山西省宗教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芦学良,王国梁,胡炜霞.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2)
[3]基于GIS的青海省清真寺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朱利涛,苏惠敏,张萍,李政委.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4]兰州市清真寺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魏娟,张志斌,贾琳琳,李晓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5]西海固贫困的历史认同述论[J]. 杨钧期.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6]基于特征椭圆的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 赵璐,赵作权. 地理科学. 2014(08)
[7]许昌地区清真寺及其分布规律[J]. 巴晓峰. 回族研究. 2012(04)
[8]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以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回族聚居区为个案[J]. 王平. 民族研究. 2012(05)
[9]近现代中国穆斯林人口数量与分布研究[J]. 刘泳斯,张雪松. 世界宗教文化. 2012(04)
[10]晚清回民起义后的关中地区伊斯兰教变迁[J]. 僧海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博士论文
[1]清代陕甘人口研究[D]. 路伟东.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机理研究[D]. 孙政.河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71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57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