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政治书写研究 ——以时代变局中的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2-02-22 02:37
在传统中国历史上,朝代鼎革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政治生态变迁,催生出多元的社会文化,明末清初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往学界有关明末清初政治史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但对政治书写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充分。本文尝试以时代变局中的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为视角,对明末清初的政治书写问题进行历时性的考察,探讨政治书写变迁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因素,以及话语权力转移等问题。明中叶以降,随着政治生态与舆论氛围的变化,朝野士人广泛地参与到政治书写活动当中。他们不仅通过书写本朝史事来表达观点,同时还编纂出了大量时政文献,试图以此引导舆论、影响政局。这一时期,政治书写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明末东林党议事件中得到集中体现。政治立场不同的各派人士通过编纂政治黑名单、控制官方政治话语等方式来打击政敌,政治书写成为派系斗争的重要手段,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问题。明清政权更迭的时代剧变激发了新一轮的政治书写热潮。通过政治檄文、亲历纪闻、时事小说等不同载体形式,记录者们描绘出了一幅众声喧哗的易代场景。逐鹿中原的各个政权则有意识地利用诏令布告、外交文书等政治书写方式对自身与他者的形象进行塑造与述说。在军事对抗...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史回顾
一、基本史料刊行状况与相关文献学研究
二、明末清初政治史相关研究成果
三、明末清初政治书写研究的新思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研究时段的界定
二、政治书写、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
第三节 本文架构
第二章 明中叶以降政治书写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君臣丕隔:明中叶以降政治生态的恶化
一、朝会奏对制度日益形式化
二、中央文书传递机制的僵化
三、明中叶以降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
第二节 议论难息:明中叶以降政治舆论的活跃
一、朝野政治舆论状况
二、官方对政治舆论的控制及其效果
小结
第三章 形塑与认同:明末东林党议中的政治书写
第一节 党议渐起:万历至天启年间政治斗争中的权力博弈
一、阁部冲突的激化与围绕“国本”问题的争论
二、东林党比之说的兴起与蔓延
三、“阉党”与“东林党”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 塑造东林:天启朝党议文献对东林形象的书写
一、天启朝“党录”的编纂与利用
二、《三朝要典》的编纂与刊行
三、党议文献中的东林形象书写及其影响
第三节 追述始末:党争余绪下朝野人士对东林形象的重构与认同
一、崇祯至弘光朝的党争余绪
二、朝野士人对东林形象的重构与认同
小结
第四章 国变与鼎革: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书写
第一节 国变纪事:音调不一的衍说
一、甲申年三月十九日:群体记忆中的国变纪念日
二、多元的述说与想象:亲历纪闻与时事小说中的国变纪事
第二节 鼎革喧声:易代之际的政权形象与政治认同
一、逐鹿群雄的号角:易代之际各政权对合法性的述说
二、天朝上国的倾颓:他者对鼎革史事的认知与形塑
小结
第五章 互动与调适:清初政治书写的变化
第一节 清初政权建设及其对政治书写的影响
一、清初政治生态的变化
二、清初文化政策的调整
三、官方规范政治书写的诉求:以清初“朋党论”为例
第二节 清初明史修纂活动中的政治书写变化
一、清初遗民史家的身份认同与明史书写
二、清初官方导向下的胜朝史事书写
三、清初明史修纂活动中的书写变化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附录一:明泰昌元年西李近侍李进忠事迹考论
附录二:明天启朝《天鉴录》考辨
参考文献
古籍文献
研究论著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俗移人:明清知识群体视野下的吴文化中心转移[J]. 闫鸣. 兰州学刊. 2013(03)
[2]明亡教训的清朝解题:论清前期的言路整饬[J]. 罗冬阳. 求是学刊. 2012(05)
[3]清初官修《明史》与私修明史之间的互动关系[J]. 屈宁,王曼. 人文杂志. 2012(05)
[4]谈迁及其《国榷》新探[J]. 钱茂伟.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05)
[5]论清代内阁制度的非宰相性质[J]. 杜志明. 广西社会科学. 2011(07)
[6]南明士人“日本乞师”叙事中的“倭寇”记忆[J]. 刘晓东. 历史研究. 2010(05)
[7]顺治朝官修《明史》新考[J]. 武玉梅. 史学史研究. 2010(03)
[8]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J]. 张兵,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9]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J]. 范金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时代感与包容度:明清易代的五种解释模式[J]. 刘志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博士论文
[1]清初东渡明遗民研究[D]. 史可非.中央民族大学 2012
[2]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 刘方玲.南开大学 2010
[3]清代谏议制度研究[D]. 梁娟娟.山东大学 2009
[4]明清之际时事小说研究[D]. 姬忠勋.首都师范大学 2004
[5]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 张平仁.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左顺门事件研究[D]. 李亮.西北师范大学 2010
[2]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D]. 周伟刚.黑龙江大学 2008
[3]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 马俊燕.苏州大学 2007
[4]清雍正朝台谏合一之研究[D]. 伍优政.台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38521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史回顾
一、基本史料刊行状况与相关文献学研究
二、明末清初政治史相关研究成果
三、明末清初政治书写研究的新思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研究时段的界定
二、政治书写、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
第三节 本文架构
第二章 明中叶以降政治书写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君臣丕隔:明中叶以降政治生态的恶化
一、朝会奏对制度日益形式化
二、中央文书传递机制的僵化
三、明中叶以降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
第二节 议论难息:明中叶以降政治舆论的活跃
一、朝野政治舆论状况
二、官方对政治舆论的控制及其效果
小结
第三章 形塑与认同:明末东林党议中的政治书写
第一节 党议渐起:万历至天启年间政治斗争中的权力博弈
一、阁部冲突的激化与围绕“国本”问题的争论
二、东林党比之说的兴起与蔓延
三、“阉党”与“东林党”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 塑造东林:天启朝党议文献对东林形象的书写
一、天启朝“党录”的编纂与利用
二、《三朝要典》的编纂与刊行
三、党议文献中的东林形象书写及其影响
第三节 追述始末:党争余绪下朝野人士对东林形象的重构与认同
一、崇祯至弘光朝的党争余绪
二、朝野士人对东林形象的重构与认同
小结
第四章 国变与鼎革: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书写
第一节 国变纪事:音调不一的衍说
一、甲申年三月十九日:群体记忆中的国变纪念日
二、多元的述说与想象:亲历纪闻与时事小说中的国变纪事
第二节 鼎革喧声:易代之际的政权形象与政治认同
一、逐鹿群雄的号角:易代之际各政权对合法性的述说
二、天朝上国的倾颓:他者对鼎革史事的认知与形塑
小结
第五章 互动与调适:清初政治书写的变化
第一节 清初政权建设及其对政治书写的影响
一、清初政治生态的变化
二、清初文化政策的调整
三、官方规范政治书写的诉求:以清初“朋党论”为例
第二节 清初明史修纂活动中的政治书写变化
一、清初遗民史家的身份认同与明史书写
二、清初官方导向下的胜朝史事书写
三、清初明史修纂活动中的书写变化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附录一:明泰昌元年西李近侍李进忠事迹考论
附录二:明天启朝《天鉴录》考辨
参考文献
古籍文献
研究论著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俗移人:明清知识群体视野下的吴文化中心转移[J]. 闫鸣. 兰州学刊. 2013(03)
[2]明亡教训的清朝解题:论清前期的言路整饬[J]. 罗冬阳. 求是学刊. 2012(05)
[3]清初官修《明史》与私修明史之间的互动关系[J]. 屈宁,王曼. 人文杂志. 2012(05)
[4]谈迁及其《国榷》新探[J]. 钱茂伟.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05)
[5]论清代内阁制度的非宰相性质[J]. 杜志明. 广西社会科学. 2011(07)
[6]南明士人“日本乞师”叙事中的“倭寇”记忆[J]. 刘晓东. 历史研究. 2010(05)
[7]顺治朝官修《明史》新考[J]. 武玉梅. 史学史研究. 2010(03)
[8]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J]. 张兵,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9]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J]. 范金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时代感与包容度:明清易代的五种解释模式[J]. 刘志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博士论文
[1]清初东渡明遗民研究[D]. 史可非.中央民族大学 2012
[2]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 刘方玲.南开大学 2010
[3]清代谏议制度研究[D]. 梁娟娟.山东大学 2009
[4]明清之际时事小说研究[D]. 姬忠勋.首都师范大学 2004
[5]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 张平仁.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左顺门事件研究[D]. 李亮.西北师范大学 2010
[2]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D]. 周伟刚.黑龙江大学 2008
[3]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 马俊燕.苏州大学 2007
[4]清雍正朝台谏合一之研究[D]. 伍优政.台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38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638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