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河渭漕挽”运输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4 23:36
  渭河作为黄河水系的主要支流,自西向东,在横向上贯穿了整个关中平原的腹地,至潼关汇入黄河,一并连接成了一条连接东西的黄金水道,从而为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提供了水上往来之便利;而在此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尤以交通、运输条件日益改善,遂使得大规模的物流运输变为可能。始自“泛舟之役”所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漕转行运;及至汉代初年,为极力劝说高祖下定决心“都关中”,张良亦谏言可以“河渭漕挽,西给京师”,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的建国方略。继其后,伴随着西汉王朝版图的日益扩张与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强化,国用靡费,尤以巨额的粮食需求成为问题之关键;为此,汉武帝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开凿漕渠、疏通航道,又通过大规模的配套设施(仓庾、码头等)建设,初步构建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运输系统,亦使关中本土的交通状况得到改观。同样地,崛起于关陇地区的隋、唐两朝亦面临着较为相似的情况,亟需要重新恢复“河渭漕挽”的运输连线;因而,重疏漕渠的建议被屡次提及,更有不断尝试修凿砥柱的想法,可谓是想尽办法;最终,借助于统一国家的组织与协调,将“船漕车转”的效率发挥到极致,在长达数千里的河渭沿线上形成了绵延不绝...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预期的成果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引渭穿渠起长安
    2.1 “河渭漕挽”之策的提出
    2.2 西汉前期的国家财政状况
    2.3 引渭穿渠
        2.3.1 长安诸渠
        2.3.2 霸上支渠
        2.3.3 渭中直渠
        2.3.4 渭汭入河
    2.4 “以船漕车转”的运输方式
    2.5 转运仓储的布局
        2.5.1 “内围”仓储集群
        2.5.2 “外围”仓储集群
    2.6 关于西汉漕运实际的讨论
第三章 隋唐漕运系统的构建
    3.1 隋初重疏汉渠旧迹
    3.2 唐代前期的困境与改变
    3.3 关内漕渠运输的恢复
        3.3.1 修兴城堰引水
        3.3.2 开辟广运潭码头
        3.3.3 直渠沿线的仓庾
    3.4 三门峡漕运与转载线路
    3.5 唐代中后期的漕运变化
    3.6 小结
第四章 “底柱隘”对三门峡漕运的影响
    4.1 “底柱隘”与“镌广”治河
    4.2 “砥柱山崩”导致“壅河”
    4.3 “底柱隘”对运输效率的限制
    4.4 辅助线路的开辟
    4.5 小结
第五章 专题讨论1:关中漕渠与河道摆动
    5.1 隋唐漕渠线路的绘图
    5.2 有关“渭水夺漕”的补证
第六章 专题讨论2:唐代关中漕运对于畜力的使用情况
    6.1 漕运对耕牛的占用
    6.2 替代畜力的选择
    6.3 不成功的调节措施
    6.4 余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82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782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6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