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京察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19:07

  本文关键词:明代京察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京察 明代 监察制度 皇权运行


【摘要】:京察制度是明朝创制的定期考察南、北两京官员的政治制度。对官员的监督考察是维持政治有效运行、促进国家发展、保障人民安居的有效手段。而京官做为对国家政令进行决策的群体,对其进行定期考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京察制度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明太祖时期即已经开始了对京察的尝试,但其施行却是根据皇帝的个人意志而时兴时废,直至英宗正统初年才形成一定的制度;经过英宗、景帝、宪宗、孝宗四帝的不断调整与尝试,最终在武宗年间形成固定的“六年一察”的制度。在京察的年份相对固定后,又有众多其它的因素对京察的具体时间产生影响,主要包括皇帝的个人意愿、天象异动、权臣涉政等方面。 京察的职责由众多部门和官员共同承担。在其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部门是吏部和都察院,吏部尚书和都御史是负责京察的最主要官员;而吏部考功司、都察院河南道和吏科三衙门的长官,则共同承担了京察的初审职责。般而言,京察的裁决大多在初审时做出,而由吏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主持堂审之时,仅对个别关系匪轻的人另行区处。 京察的施行包括堂审与自陈两个方面。堂审针对的是五品及以下的低级官员,自陈针对的是四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在堂审之前,要经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全程耗时几近半年,而真正的过堂审理仅耗时一天;自陈则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堂审和自陈后,皆需以皇帝的名义进行批复,而后科道官方可拾遗。吏部对拾遗的结果进行复核并报皇帝终裁,京察便告结束。 京察的结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皇帝在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对官员的去留、奖惩几乎一出己意,在京察中亦手握最终决定权;内阁作为辅政机构,阁臣一度凌驾于吏部之上,因此其在京察中的影响不容小觑;吏部作为官员的主管机构,又是京察的主要负责机构,对京察结果的影响可以想见;都察院亦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吏部配合抑或牵制;各衙门堂官因拥有填注考语之权,亦能在京察中对本部属官给予一定程度的关照。 京察制度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就优点来说,其制度设计具有全面性、严密性和合理性;但其缺憾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考察周期过长、考察结果不公、诬告屡禁不止、堂官包庇下属等方面。因为多重因素的影响,考察作弊屡禁不止,严重削弱了京察制度的预期效果。京察制度的意义是重大的,主要包括对士风的澄清、对官员的激励以及促进社会的安定。
【关键词】:京察 明代 监察制度 皇权运行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1;K2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9-10
  • 第二节 以往研究的学术概述10-13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13
  • 第四节 相关文献与研究思路13-17
  • 第二章 京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7-32
  • 第一节 “京官考察,旧无常期”18-21
  • 第二节 “十年一考”的反复期21-24
  • 第三节 “六年一察,著为令”24-25
  • 第四节 有关明代京察时间的思考25-32
  • 一、嘉靖三十年前后历次京察时间25-28
  • 二、影响京察时间的因素28-30
  • 三、有关南京京察时间的思考30-32
  • 第三章 京察的主管部门及主管官员32-47
  • 第一节 “赞天子之黜陟”——吏部的职权32-39
  • 一、堂上官的职权32-36
  • 二、考功司的职掌36-38
  • 三、吏部其他部门的职责38-39
  • 第二节 “协襄计典”——都察院的职权39-44
  • 一、都察院堂上官的职责39-41
  • 二、河南道的职掌41-43
  • 三、其他各道御史43-44
  • 第三节 吏科及其他各科44-47
  • 第四章 四品及以上京官的考察——自陈47-70
  • 第一节 四品以上官及翰林学士自陈渊源47-49
  • 第二节 京察自陈疏体例之研究——以陈有年为例的考察49-56
  • 第三节 京察自陈疏内容之研究56-61
  • 第四节 京察自陈疏的上传与下达61-64
  • 第五节 京察自陈的缺憾64-70
  • 第五章 五品及以下京官的考察——堂审70-109
  • 第一节 堂审的前期准备70-90
  • 一、科道的陈言、论劾70-74
  • 二、“采舆论于通国”——访单的发放和回收74-80
  • 三、“集众思于廷臣”——考语的查取80-82
  • 四、其他准备工作82-90
  • 第二节 堂审及当日进程90-97
  • 一、堂审的对象90-91
  • 二、北京之堂审91-94
  • 三、南京之堂审94-97
  • 第三节 京察的后续工作97-109
  • 一、处分细则的确定97-100
  • 二、察疏的下达100-103
  • 三、拾遗的开始与结束103-109
  • 第六章 京察的干预因素109-120
  • 第一节 皇帝109-111
  • 第二节 阁臣111-114
  • 第三节 主管官员114-115
  • 第四节 其他干预因素115-120
  • 第七章 京察制度评介120-131
  • 第一节 京察制度的特点120-123
  • 一、制度设计的全面120-121
  • 二、制度设计的严密121-122
  • 三、制度设计的合理122-123
  • 第二节 京察制度的问题123-129
  • 一、考察周期过长123-124
  • 二、考察结果不公124-126
  • 三、诬告屡禁不止126-127
  • 四、堂上官对属下的包庇127
  • 五、问题的症结127-129
  • 第三节 京察制度的意义129-131
  • 参考文献131-137
  • 致谢137-13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樊树志;张居正与冯保——历史的另一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周承业;明代文官考课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柳海松;论明代的京官考课制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王明霞;明代的文官考核制度及其利弊[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5 张靖;崔蕾;王楠;石兰思;;萧云举的仕历及著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田澍;大礼仪与杨廷和阁权的畸变──明代阁权个案研究之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刘志坚,刘杰;试论明代官吏考察制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常建华;;张居正与冯保[J];紫禁城;2010年08期

9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阿宝;明代通政司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立辉;沈一贯与浙党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卫威;沈鲤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5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35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