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滨州杜氏家族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21:35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滨州杜氏家族个案研究
【摘要】: 黄河三角洲地区进入明清两代是传统文化兴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家族文化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而论文化底蕴之深、年代绵延之久、成就之大、影响之广,当首推滨州杜家。 滨州杜家故居在原滨县城十字街南(今属滨城区滨北镇)。杜氏始祖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枣强迁来,至第五代形成3宗12支,一门开始兴旺。六世孙杜其萌1549年中举人,1565年中进士;七世孙杜承式1601年中进士,官至甘肃巡抚;八世孙杜诗1598年中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滨州杜家成为明代鲁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清代,杜诗孙杜o:1647年中进士,为政、为文俱佳,是清初诗坛领袖;杜o:孙杜鼐1737年中进士,政绩卓著,且是清中期著名诗人;杜鼐孙杜X.(谥文端)1801年中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礼部侍郎,是继王渔洋、赵执信之后山东文坛的代表,与其兄弟子侄形成作家群,以至于“嘉(庆)道(光)间,山左称文学世家者,必首推滨州杜氏”。杜X.之子杜受田1823年中进士,任尚书房总师傅,是咸丰皇帝的老师,曾兼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追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杜受田长子杜yd1835年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次子杜翰1844年中进士,为军机大臣,是咸丰皇帝敕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史传滨州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一门之盛、甲于天下”,是明清五百多年里国内罕见的知名家族。 滨州杜家极重文化建设,整个家族著述甚丰,家学渊源颇深。其家族教育也独具一格,“勿以族大人众为可恃”,要“各修而身,各务其业,父以之教其子,兄以之勉其弟”。仿“颜氏家训”诫勉后人,有家训48则传世。 滨州杜家跨明清两代、长达五百多年的鼎盛现象发人深思,有其重要的家学渊源和文化基础,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查阅正史、稗史、笔记、文集、方志、家谱等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个案研究的方法,系统论述了它的兴衰、发展的历史,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杜氏家族的世系沿革,对家族的村庄分布、人口、科举情况作了全面的统计,并对家族中代表性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进行了概括,研究了杜氏家族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探讨了杜氏家族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迪。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言,简要回顾了目前史学界对于家族、名门望族研究的概况以及笔者以滨州杜家为个案研究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滨州杜氏始祖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枣强迁来,至第五代形成3宗12支,成为明代鲁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的谱系考略。这是研究滨州杜氏家族发展的基础。 第三部分对杜氏家族的村庄分布、人口、科举情况作了全面的统计,以使读者对滨州杜氏家族的流布情况和科举盛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四部分是滨州杜氏家族代表人物研究。重点介绍了杜其萌、杜诗、杜承式、杜o:、杜鼐、杜X.、杜受田、杜yd、杜翰、杜受履、杜庭琛等杜氏家族代表人物。对他们的政绩进行了具体描述。 第五部分介绍了杜氏家族的文学成就。 第六部分介绍了杜氏家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的内容、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对现代教育的启迪;概括了杜氏家族的精神,总结出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最后是结语部分。略述对杜氏家族研究的体会以及研究的局限,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杜氏家族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杜氏家族 谱系考略 家族文化 述训48则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言9-11
- 一、滨州杜氏家族谱系考略11-16
- 二、杜氏家族居住村庄分布、人口统计和科举情况16-26
- (一) 杜氏家族居住村庄分布16-17
- (二) 杜氏家族人口统计17-20
- (三) 杜氏家族科举情况20-26
- 三、滨州杜氏家族人物研究26-72
- (一) 概述26-30
- (二) 杜诗30-38
- (三) 杜o:38-44
- (四) 杜,
本文编号:550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5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