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26 03:02
本文关键词: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摘要】: 春秋以降,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国社会逐渐陷入了秩序混乱、诸侯割据和连年征战的困局。在此过程中,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效力,周天子的权威无法维护,原来“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逐渐失落,形成了诸侯混战、“争于气力”的时代特征。与此相对应,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孔孟儒学、老子道学和墨家学说应运而生,逐渐出现了“百家争鸣”繁荣局面。由于儒、道、墨三家思想带有明显“托古”的色彩,其政治主张与现实主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冲突。在“争于气力”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未能被当时的统治当局所采纳。 商鞅思想的功利性与现实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满足一些诸侯的需要。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成功证明了他变法思想和变法策略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商鞅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现实性和因“人性好利”而“利出一孔”的功利性,他思想的这些特征能够适应秦国特殊的制度和文化。通过梳理商鞅变法的过程和研究商鞅的思想,笔者认为商鞅的“强秦之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商鞅的强国之道: 1,商鞅的“抟力”思想。商鞅看到战国社会“散、乱”的状态,提出“国力抟者强”的主张。一方面“抟”民力于君主手上,加强君主对社会的控制,建立君主专制的国家。另一方面将“抟力”用法令的形式制度化,以此富国、强兵。 2,商鞅重视“农战”。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关键所在,“农”可以富国,“战”可以强兵,商鞅变法中的“农战”政策为秦国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坚强的军事后盾。 第二,商鞅的治国之道:
【关键词】:商鞅变法 抟力 农战 法治 (郡)县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31
【目录】:
- 引言7-13
- (一) 本文的论题7-8
- (二) 学术前沿成果疏理8-13
- 一、商鞅“强秦之计”的时代背景与有利条件13-22
- (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与“争于气力”的时代特征13-15
- (二) 思想主张与时代主题——商鞅思想与儒、道、墨思想之比较15-19
- (三) “虎狼”之秦及其优势19-22
- 二、商鞅“强秦之计”的基本内容和原则22-28
- (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22-24
- (二) 商鞅变法的方法和基本思路24-25
- (三) 商鞅变法的方略25-28
- 三、商鞅“强秦之计”的具体措施28-38
- (一) 商鞅的强国之道28-31
- (二) 商鞅的治国之道31-38
- 1,商鞅治国的制度保障——法治31-35
- 2,商鞅变法的组织基础——(郡)县制35-38
- 四、商鞅“强秦之计”成功的影响和意义38-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俊松;商鞅管理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4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7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