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格独立化倾向

发布时间:2017-07-26 20:36

  本文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格独立化倾向


  更多相关文章: 宗法制大家族 春秋 战国 人格


【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源头,是解决历史问题和了解现实的一把钥匙。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格独立化倾向就是想搞清楚中国人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直到现在完全的独立人格也并没有真正拥有,,所以对人格发展的历史进行探究有利于民众理解其发展脉络,有利于政治文明建设和政策的制订。在本人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尽管有不少的文章涉及过人格问题,但它们往往是就某一个问题而展开论述,如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的理想人格等,还没有把它放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作综合研究,尤其是没有从家族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一问题。本人以家族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的线索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格独立化倾向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商周时期人格的不独立。商周时期的中国处于宗法制大家族统治之下,是一个族权和政权合而为一的国家。因此,在宗法制大家族下,家族拥有对各项政治事务的管理权和对财产的支配权,家族的首领宗子(族长)在宗子主管制下拥有对内对外的所有权力,如祭祀权、管理族人的权力,财产的支配权等。任何个人都淹没在家族中,个人的人格根本无从提起。体现在思想领域就是这时的人们既受家长的控制,也受天、帝、鬼、神的控制。第二部分叙述春秋时期人格独立化倾向的出现。春秋时期是一个旧的制度逐步崩溃的时期,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大家族开始松动,个人开始逐渐摆脱家族的束缚,寻求自由的发展。表现出来就是这时期的人们开始对宗法、宗族轻视、漠视。宗子的权力也遭到削弱,出现了士、农民、手工业者的流动。人们对天、君的看法发生变化,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出现了理想人格的设计。所以说,春秋时期人格独立化倾向的已经出现是毋庸置疑的。第三部分讲述战国时期人格独立化倾向的发展。战国时期宗法制大家族进一步瓦解,人的流动更加的轻易。不管是士、还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到处流动,寻找着更好的发展。认识观和独立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天、君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已经不再把天看为是神秘莫测的,反而认为天的运行也有自己的规律,与人无关,最终喊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对君的态度也有很大变化。认为君民关系是互动的,君不能无视民的权利。思想领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人格问题第一次被以人性的形式正式提出,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为什么出现了人格独立化倾向。本人的观点是它与经济、政治、尤其是宗法制大家族的发展历程有关。当宗法制大家族强大时,个人被湮没在家族里面,没有任何独立性可言,当宗法制大家族衰弱,经济发展,政治领域 又出现相对的宽松环境时,人格问题才被提了出来。第五部分叙述人格独立化倾 向的局限性。由于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有限,所以人 格独立也仅只是一个倾向,我们不能对它过高估计。
【关键词】:宗法制大家族 春秋 战国 人格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25
【目录】:
  • 一、 商周时期人格的很不独立7-11
  • 1 、 家族拥有对政治事务的管理权和财产的支配权7-9
  • 2 、 商周时期实行宗子(族长)主管制9-10
  • 3 、 在思想领域人们受制于天、帝、鬼、神之下10-11
  • 4 、 家族下根本看不到个人的存在11
  • 二、 春秋时期人格独立化倾向的出现11-19
  • 1 、 宗法制大家族开始松动12-14
  • 2 、 认识观的进步14-16
  • 3 、 个人独立意识的觉醒16-17
  • 4 、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设计17-19
  • 三、 战国时期人格独立化倾向的发展19-28
  • 1 、 积聚私财,离开家长19-21
  • 2 、 个人进一步摆脱家族的束缚21-24
  • 3 、 更加进步的言论和思想出现24-25
  • 4 、 关于人、人性问题的激烈讨论25-28
  • 四、 出现人格独立化倾向的原因28-31
  • 1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8-29
  • 2 、 郡县制、官僚制的推行29-31
  • 3 、 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31
  • 4 、 “礼贤下士”之风的盛行31
  • 五、 人格独立化倾向有很大的局限性31-34
  • 1 、 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过高估计31-32
  • 2 、 家族仍在发挥作用32
  • 3 、 政府对工商业的限制32-33
  • 4 、 国君对“士人”基本上是利用的关系33-34
  • 六、 总结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3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宝罗;战国游说与诸子之“说”[D];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8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78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a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