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原因再探
本文关键词: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原因再探
【摘要】: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实际上,清廷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并非缘于科举的积弊难返,其预设的基本前提是,"泰西诸国"没有科举制度,而是通过学校培养人才;中国欲通过仿效西方走上富强之路,便必须废除科举以发展学堂。在科举与学堂之争中,二者之所以会被相提并论,是由于科举选拔功能的混淆及学堂教育功能的偏失,由此造成科举与学堂在功能方面的严重重叠和冲突。对于科举与学堂,官方与民间的态度出现分歧,致使清廷最终采取废除科举的方式,转移社会的重心所趋。
【作者单位】: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清末 科举制度 新式学堂
【分类号】:K249
【正文快照】: 科举制度遭遇废止命运,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1。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将清末废除科举的原因归结为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与缺陷2,及其在新形势下难以满足时代要求3。然而在这些解释与分析中,虽然通过广泛引据当时报刊言论及所谓“有识之士”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以此证明科举制度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海峰;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2 刘佰合;;试议清季科举制度改革舆论的发展过程[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上)[J];近代史研究;2012年03期
4 沈其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评述[J];广州研究;1987年11期
5 赵慧峰;近代科举制废止的历史必然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6 蒋平;阳德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4期
7 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力;;被夸大的“历史的同情”:蒲松龄的科举考试观念研究——以《聊斋志异》的文本分析为例[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刘佰合,蒋保;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3 许引旺;;科举制度的延续:一个经济学视角[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4 庞书纬;;朝圣之旅——“内部东方主义”视野下的沈从文湘西小说[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4期
5 王志;;宪法平等权中的统合标准刍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6 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7 刘一彬;;试论科举文献的独特性与专门性[J];图书与情报;2010年05期
8 胡丽;;科举文化的缩影——兼论江南贡院对举子的影响[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袁佳;;浅议我国古代选官制度[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覃红霞;李智勇;;名誉博士学位制度的基本模式、争论与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志海;;近五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泽兵;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元启;戴季陶的考铨思想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房正;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海龙;我国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张立胜;县令·幕僚·学者·遗老[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9 顾世宝;元代江南文学家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陈振祯;中国科举谶兆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惠;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超;当前我国考试舞弊现象社会透视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8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官文娟;明代建阳书坊的科考用书[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海娟;王又旦年谱及交游考[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峰;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2 陈兴德;一场值得永远铭记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废除科举的历史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2期
3 刘海峰;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J];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08期
4 李兵;科举:选拔与控制功能并存的制度——科举废除100年之际的反思[J];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08期
5 张亚群;科举革废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特征分析[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年04期
6 刘海峰;知今通古看科举[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7 楼坚锋;明清科举制度衰亡原因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J];政治学研究;2001年03期
9 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J];书屋;2005年01期
10 澧人;书屋絮语[J];书屋;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艳;李鸿章对我国近代新式学堂建立和发展的贡献[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百年回望……[J];粤海风;1998年01期
3 吴洪成;闫志军;;清末重庆新式学堂述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刘春丽;袁先海;;湖北绅士与新式学堂的兴起[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刘春丽;袁先海;;湖北绅士与新式学堂的兴起[J];法制与经济(上旬);2011年12期
6 马红霞,周荣华,张帆;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于敏;郑传伟;;李鸿章与新式学堂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陈曾佑:各谋本分天下安[J];国学;2013年08期
9 蕲阳侠;;清末“新政”筹款兴学的经验及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10 方玉芬;;清末奖励出身制度与新式学堂关系之探讨[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阳;司洪昌;;新式学堂的设立和乡村社会的抗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张立程;;清末杭州新式学堂的教师群体[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国柱;网络教育能否取代传统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张卓玉;鉴史图新的“古今对话”[N];太原日报;2013年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编辑室 王世光;艰难转型的清末德育教科书[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2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晶晶;1904-1928年山东新式学堂与私塾并存现象及原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吴洋;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娇;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4 徐和阳;晚清民国徽州新式学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5 袁轶峰;清末江西新式学堂与社会变迁[D];南昌大学;2005年
6 曹彦如;晚清新式学堂教育经费筹集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韩珂;晚清新式学堂之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童钰涵;清末新政时期吉林地区新式学堂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10 齐旭;近代教科书中的进化论叙述[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5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0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