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技发展滞缓的制度分析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02 06:21
本文关键词:明代科技发展滞缓的制度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明代科技仍属于旧体系,从时间上来看,明代科技又处在世界科技史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阶段。明初,中国对外科技贸易尚处于顺差,依然有所发展,然而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深入和广泛传播,西方科技以明显的优势压倒了中国,中国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蹒跚滞缓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有的学者认为是满清的专制统治所致,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就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而言,满清只是对封建社会结构的继承和对明代专制制度的加强而已,各种因素所致的后果在清代得到了集中的显露,中西科技之间差距的拉大只是这种后果之一。落后的征象在明代就已露端倪。也有的学者从文化模式和地理环境来找中西科技差距拉大的原因。地理环境只是一种劳动资料,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才是最活跃最具有革命性的要素,对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规模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周易》里“道上器下”的认知模式只是一种文化样式,之所以会对社会造成广泛影响,是因为人事选择了它,并通过政治强制推行所致。也就是说,中西科技出现反差,要从劳动者这一主体因素去找根本原因。 劳动者创造力的强弱在于劳动者思维认识态势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而个人的思维认识和知识结构又很受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的影响。明代为了有效控制民众思想,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教等社会制度来巩固皇权,并利用一些非理性、非常规的手段促使各项社会制度相互配合,围绕皇权作协同运动。政治压迫着经济,淡化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政治凌驾于社会,扼杀了社会鲜活的思想,严重束缚了民众的思想自由;应试教育造成劳动者单一的知识结构,八股取士吸引了优秀分子跻身于政治,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这些都是人事服从和服务于单一的政治目标所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劳动者既没有从事科研的要求,也没有创新科技的能力。 本文以明代社会制度为抓手,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束缚创新主体思想和扼杀资本主义萌芽的各种可能因素作出了分析,以期找出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真实原因。
【关键词】:明代制度 科技思想 不良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322;K2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引言7-15
- 1.1 公元十四世纪—十七世纪的中国与欧洲科技成果概览7-9
- 1.2 关于中国科技落后原因的两个观点9-15
- 1.2.1 天人合一观10-12
- 1.2.2 地理环境决定论12-15
- 第2章 影响明代科技发展的各项制度分析15-37
- 2.1 影响明代科技发展的政治制度分析15-21
- 2.1.1 明代社会结构的继承性和开创性15-18
- 2.1.2 厂卫机构的设立及其危害18-20
- 2.1.3 阁臣制度的利弊分析20-21
- 2.2 影响明代科技发展的经济制度分析21-27
- 2.2.1 明代的赋役制度22-24
- 2.2.2 明代的征榷制度24-27
- 2.3 影响明代科技发展的文教制度分析27-37
- 2.3.1 明代的科举制度27-34
- 2.3.2 明代的文祸34-37
- 第3章 明代社会制度的系统科学分析37-47
- 3.1 明代社会系统中的相变状态37-40
- 3.2 明代社会制度的协同效应分析40-45
- 3.3 明代社会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45-47
- 第4章 小结和启示47-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坤杰;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沿革及变迁[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白忠才;;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几个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袁林;;论国家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张分田;;论中国古代政治调节理论——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中的核心地位[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5 胡发贵;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认同与凝聚[J];学海;1999年03期
6 吴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7 杨群;;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传统文化的三种因素[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4期
8 杨立新;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特征[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谷宇;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赵枝琳;中国古代教育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08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0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