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北地区政治地理格局变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6:24
本文关键词:唐代西北地区政治地理格局变动研究
【摘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王朝之一。唐王朝近三百年历史,在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国家的疆域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以安史之乱为界,唐前期,国家的疆域处于一个不断扩展的时期,唐王朝的势力范围曾一度到达今天的中亚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羁縻府州体系,国家疆域的范围达到了空前规模。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形势急转,中央政府抽调边兵前往内地参与平叛。吐蕃势力趁唐朝西北边备空虚之际,不断蚕食唐土。唐军虽然组织了抵抗,但面对日益强大的吐蕃,已是强弩之末。到唐后期,陇右地区几乎都被吐蕃占有,双方的边界仅维持在陇山一线。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唐初西北地区的政治地理格局,包括自然地理概貌和民族政权的分布情况:第二部分论述太宗至高宗朝疆域扩展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包括唐初进军西域之初、西突厥旧地的羁縻府州化和葱岭以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化三节;第三部分论述武周至安史之乱前疆域稳定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包括驻防体系、政治地理格局分析和安史之乱前疆界的伸缩三节;第四部分论述安史之乱后疆域退缩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包括安史之乱对西北地区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归义军献图归唐与疆界西移两节;第五部分论述政治地理格局变动与经济交通的关系,包括唐代西北屯田和西北交通两节。通过以上五部分的论述,重点探讨疆域变化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唐政府在对陇右地区实行有效统治时期的行政建置和驻防体系、以及民族关系对疆域变动的影响等问题。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公元七到九世纪的亚欧大陆是唐、吐蕃、大食三方竞相角逐的时代。从太宗到玄宗开元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处于上升阶段,疆土不断西进,最强盛时包括今天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都纳入到了唐朝的势力范围,并在葱岭东西建立了羁縻统治体系。此时的唐朝疆域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一是长安和洛阳所在的两京地区,作为帝国的都城,既是全国的最高权力所在,又是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二是都城四周全国范围内编户齐民的正州,这些地区是中央政府的财富来源地:三是唐在边疆地区建立的羁縻府州系统,成为与周边民族政权对立时期的军事缓冲地带。这一时期,吐蕃登上了历史舞台,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后,吐蕃实力逐渐壮大。吐蕃崛起并不断侵扰唐朝,为抵御侵略,维护陇右河西地区的安定,唐朝实行了积极的防御政策,有效的阻止了吐蕃的不断进攻。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抽调安西兵力前往内地平叛,造成边备空虚。吐蕃先后攻陷了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甘、肃、瓜、西州以及北庭都护府,趁机占有了唐朝的大片领土,陇右地区几乎全部被吐蕃占有,使唐后期的西部边界仅维持在陇山一线。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唐朝方面从高祖到玄宗开元时期,国力处于上升阶段,开元时达到鼎盛,较之大食和吐蕃的实力,唐朝占有明显的优势,吐蕃虽然偶尔有侵扰唐朝边地的举动,但并不具备与之抗衡的实力。直到公元751年怛逻斯战役,崛起的大食与唐帝国发生了正面的军事冲突,四年之后的安史之乱,更使得唐在与吐蕃、大食的角逐中的优势不复存在。由此,唐朝在政治军事上开始处于“守势”,已不能与唐前期的国家实力相提并论。
【关键词】:唐朝 疆域 羁縻府州 屯田 交通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10
- 二、相关概念界定10-11
- 三、研究现状11-13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13-16
- 第一章 唐初西北地区的政治地理格局16-24
- 第一节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16-20
- 一、甘肃地理概况16-18
- 二、新疆地理概况18-20
- 第二节 民族政权分布与政治形势20-24
- 一、突厥的兴起与发展21
- 二、吐谷浑的兴起与发展21-23
- 三、吐蕃的兴起与发展23
- 四、其它民族政权23-24
- 第二章 唐太宗至高宗朝疆域扩展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24-34
- 第一节 唐军经略西北之初24-26
- 一、招抚伊吾七城与伊州创立24-25
- 二、进军吐谷浑25
- 三、平定高昌与西州、安西都护府的设立25-26
- 第二节 西突厥旧地的羁縻府州化26-30
- 一、羁縻府州在西域的创立27-28
- 二、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与西突厥旧地的羁縻府州化28-30
- 第三节 葱岭以西地区归唐及其羁縻府州化30-33
- 一、葱岭以西地区概况30
- 二、羁縻府州化过程及结果30-33
- 小结33-34
- 第三章 武周至安史之乱前疆域稳定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34-46
- 第一节 唐朝西北边疆的驻防体系34-39
- 一、军城及部分守捉城34-39
- 二、“镇”及其他39
- 第二节 唐朝疆域稳定时期政治地理格局分析39-41
- 第三节 安史之乱以前疆界的伸缩41-44
-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及其对疆界变化的影响41-43
- 二、怛逻斯战役与唐岭外主权的最终丧失43-44
- 小结44-46
- 第四章 安史乱后疆域退缩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46-52
- 第一节 安史之乱对西北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46-50
- 一、安史之乱对西北边防驻军的影响46-47
- 二、吐蕃逐步侵占唐朝领土的过程47-50
- 第二节 归义军献图归唐与疆界西移50-51
- 一、陇右地区陷蕃后的形势50
- 二、归义军献图归唐50-51
- 小结51-52
- 第五章 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动与经济交通的关系52-62
- 第一节 唐代西北屯田52-55
- 一、屯田数量和特点52-53
- 二、屯田的地理分布53-55
- 第二节 唐代西北交通55-60
- 一、西域交通主干线55-57
- 二、西域交通支线57-58
- 三、河西交通58-59
- 四、交通管理制度59-60
- 小结60-62
-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72
- 致谢72-74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军刚;七至九世纪各政权在西域的角逐及其与焉耆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3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1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