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人的“天下观”

发布时间:2017-08-07 04:24

  本文关键词:西汉人的“天下观”


  更多相关文章: 西汉 天下


【摘要】: “天下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西汉人的“天下观”就是西汉时期的人们对当时“天下”的认识。 “天下”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常被使用,其内涵也十分丰富,已经包括了国家、疆域、政权、人民等诸多含义。先秦时期人们“天下观”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九州”和“五服”制度。 西汉时,人们认为天子享有天命而统治天下,这是理解“天下”的关键。“天下”与“天”密不可分,天下的最高主宰是人格化的“天”,即“天帝”,天下就是“天”的管辖范围;天下的最高权利是天命,也就是“天”的意志,这一权利的最高执行者是天子,即“天之子”,所以,“天下”是“天”委托“天子”治理的,也就是说“天子”受“天命”而治“天下”。古人常云“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而天子所有的就是天下,天子以天下为家。就西汉而言,国号是“汉”,“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又推行以孝治国的理念,并将全天下视为刘家的家产。“天下”还与“道”关系紧密:在西汉时期,人们认为天下万物皆由天地产生,有着共同的来源,即天下同源;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华夏族和周边的蛮夷戎狄,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天下同宗;天底下所有的人都应当按照天的意志行事,不论天子还是臣民,都必须遵循“天道”,“天道”就是普天之下共同遵守的准则,天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人都应崇敬圣人,而礼仪就是由圣人依据天道所制,因此人人都应实践礼仪,即天下同道;最后,天下应当是大一统的,不仅天下的疆域应当统一,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且天下还应“独尊儒术”,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即天下一统。 西汉人的“天下观”不同于先秦和后世的“天下观”,具有丰富的内容,贯彻着大一统的基本价值观念,而且对周边的不同文明有一种豁达的包容性。西汉人的“天下观”具有这些特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由于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影响,也因为持中重和、内圣外王、崇礼尚仁的儒家文化的浸染,还由于秦汉帝国之现实状况的激发。“天下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有力地维持民族的多样性,对国家的长期统一也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西汉 天下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论6
  • 一、西汉人"天下观"的渊源6-9
  • (一) 先秦时期"天下"的含义6-7
  • (二) 先秦时期的"天下"与"九州"、"五服"7-9
  • (三) 小结9
  • 二、天与天下9-13
  • (一) 天9-10
  • (二) 天子10
  • (三) 天子与天的关系10-11
  • (四) 天命:天子权利的来源11-12
  • (五) 天子的职责12-13
  • (六) 小结13
  • 三、家与天下13-15
  • (一) 国号13
  • (二) 封王13
  • (三) 礼,国礼13-14
  • (四) 孝:以孝治天下14-15
  • (五) 小结15
  • 四、道与天下15-25
  • (一) 天下同源15-16
  • (二) 天下同宗16-17
  • (三) 天下同道17-24
  • (四) 天下一统24
  • (五) 小结24-25
  • 五、西汉人"天下观"的特征和形成原因25-27
  • (一) 西汉人"天下观"的基本特征25-26
  • (二) 西汉人"天下观"的形成原因26-27
  • 六、西汉人"天下观"对后世的影响27-29
  • (一) 保证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27-28
  • (二) 维持民族的多样性28-29
  • (三) 促进国家的长期统一29
  • 结语29-31
  • 参考文献31-33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33-34
  • 致谢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汀阳;;政治哲学的新视野——天下体系的思想与制度建构[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02期

2 李扬帆;“天下”观念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01期

3 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J];华夏文化;2004年01期

4 张应峰;中国早期国家的领土观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谭力,李海生;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与国家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范学辉,项杨;《春秋繁露》与儒学臣道观的形成——兼谈儒士政治的演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权赫秀;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研究评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3期

8 赵汀阳;;“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J];世界哲学;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632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32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