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女子教育初探
本文关键词:周代女子教育初探
【摘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周代女子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塑造父权宗法社会所需要的贤妻良母形象,以更好地完成相夫教子的使命。此前,学者们对周代妇女其他方面研究也多有论述,然周代女子教育问题涉及较少,故而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周代女子教育作一初探。 第一部分论述周代女子儿童教育的内容、目标、特点。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将周代女子儿童教育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幼儿教育从婴儿初生后“弄璋弄瓦”开始,暗示周代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刚女柔”观念。第二阶段:女童教育以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幼儿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为着眼点。第三阶段:青年女子教育则将视角放在嫁前三月教育以及“四德”教育上,为日后培养贤妻良母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论述周代妇女教育,按人妻、寡妇、人媳、人母的顺序来介绍,提倡妇女事夫如天,孝道当先,教子有方,持家有道,提倡贞节妇顺,要求妇女对妇德恪守不渝。 第三部分以春秋时代的女子典范为中心,列举了一系列聪明睿智、慧眼识才、不求闻达的贤妻良母,侧面反映周代女子教育之显著成效,也让后人一睹春秋女性之风采。 周代女子教育实属家庭教育的范畴,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周代女子教育的内容不单纯地停留在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上,还学习诗、书、礼、乐、易经中的相关知识,在各种教育中尤为重视女子妇德教育,周代的礼教、妇德将家庭伦理与国家、政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正所谓“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统治才会稳定。究其实质,周代的家国同构的历史现象决定了周代完整系统的女子教育的内容、目标和特点的形成。
【关键词】:周代 女子教育 男女有别 贤妻良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9;K2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第一章、周代女子儿童教育11-26
- 一、幼儿教育11-14
- 二、女童教育14-19
- 三、青年女子教育19-26
- 第二章、周代妇女教育26-38
- 一、人妻教育26-29
- 二、寡妇教育29-30
- 三、人媳教育30-35
- 四、人母教育35-38
- 第三章、 从春秋时代的妇女典范看周代女子教育——以正面典范为中心38-45
- 一、家庭妇女典范38-44
- 二、其他女子典范44-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后记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清;浅论鲁迅的女子教育思想[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王震;;略论晚清女子教育问题[J];传承;2008年06期
3 常娟;;明代的女子教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佐文,张川;从女子教育的发展看日本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J];日本问题研究;1996年03期
5 高荣楣;;试谈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J];西江月;2010年09期
6 齐山;张琼;;21世纪的女子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1期
7 金华;冰心小说的家庭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8 董秀华;女子教育、妇女权利与人口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1995年03期
9 张羽琼;清末贵州女子教育的兴起[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10 张玉华;我国近代女子教育对现代妇女成人教育的现实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广芬;;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当今的女子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2 阎广芬;;中外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简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3 刘淼水;;近代梅州客家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4 阎广芬;;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5 宋海兵;;试析中国教会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6 石阳;;青岛教会女校的发展历程及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7 聂会会;许艳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女性参与的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8 高惠蓉;单中惠;;试论美国大学自由教育现代化对女子高等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何亮;;近代维新先驱陈炽的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熊贤君;;经元善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钟兰花;我市成立女子教育培训基地[N];绍兴日报;2007年
2 贾增妍;古代的“女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走向独立[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凌一;现代女子教育研究的新突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石爱忠;如此女子特色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5年
6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张敬婕;90年回望,其路修远[N];中国妇女报;2009年
7 ;培育女界英才 建设一流女校[N];无锡日报;2006年
8 本刊记者 杨巧艳;昆明二十八中“春蕾”再创佳绩[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9 黄巧波 (中山市档案局编研科副科长 副研究馆员 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清末民初香山兴办县立女子学校[N];中山日报;2007年
10 刘晶晶;苏州“淑女班”的西化淑女教育[N];中国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惠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晓峰;《诗经》“二南”篇所载礼俗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4 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唐欣玉;被建构的西方女杰[D];复旦大学;2008年
7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年
9 姜丽静;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学军;我国近代中学组织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丹;周代女子教育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爱勇;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10年
3 邓文博;唐宋女子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京;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子教育[D];河北大学;2009年
6 刘佳佳;明清女子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谢倩;汉代女子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张静;中国共产党与女子教育述论(1927-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会霞;清末女子教育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晓庆;倡导与力行—近代欧美留学生女子教育观及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3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