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秦州地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0:04
本文关键词:北朝秦州地区研究
【摘要】: 我国自古就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区域多样性的特征显著,在史籍中常常出现诸如“秦陇”、“巴蜀”、“河西”、“山东”等这样一些表示区域的名词。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分裂割据时期,地域差异明显。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变化,不同的地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以说地域史的研究十分重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地域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不过,对于位于秦、陇、巴、蜀之交的秦州地区,史界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本人选取北朝时期的秦州地区作为我硕士论文研究的题目。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并对与“秦州”和“陇右”有关的地域性名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第二章从客观的地理角度对秦州进行了说明。介绍了秦州的历史地理沿革以及这一地区的客观自然状况。第三章则对活动在秦州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与秦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军事状况做了简要的论述。通过第二章和第三章可以使读者对秦州地区有一个总体的和直观的认识,同时为后文的研究作铺垫。 第四章和第五章则把注意力投放到北朝时期,分别对北魏和西魏、北周时期的秦州地区进行了论述。在第四章中,首先对北魏占领秦州地区前该地区的形势进行分析。指出在分裂割据的状态下秦州地区为周边割据政权争夺的焦点,这既是各政权扩张的需求,也是自保的需要。然而秦州地区并非避难或是恢复霸业的理想场所,这与当地民族状况的错综复杂以及当时割据的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罗列出北魏时期历任秦州刺史,通过对历任刺史的分析可知随着实力的强弱变化,北魏政权对秦州地区的控制力也随之而变化,总体上讲秦州地区的军、政大权掌握在外来政治势力手中,中央政权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控制。第三则通过“民乱”来说明北魏时期秦州地区的状况。通过对此时秦州地区“民乱”的分析,可知“民乱”发生的频率十分频繁。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国家对秦州地区的控制力不够强大,具体表现在北魏政治局势的影响、秦州地区复杂的民族状况以及地方最高长官的“铁腕”管理三个方面。从对“民乱”的分析也可知秦州地区“小姓”的活动十分活跃。最后则说明“秦州与邻近诸州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北魏时期似乎并未形成以秦州为中心的稳定的都督区,而是或由雍州刺史兼督,或由梁州刺史兼领。 第五章从秦州在关陇核心区的作用及其在陇右地区的地位这两个方面对西魏、北周时期的秦州进行论述。通过分析,与北魏时期相比,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氏集团对此地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以秦州为中心的都督区(总管区)日趋稳固。可以说秦州在陇右地区有着“龙头”的地位,与北魏时期的“辅助”地位大不相同。 在通过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政权对于秦州地区的控制力的强弱以及秦州地区地位高低的变化与民族因素的变化关系密切,而政权都城的迁移变化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这也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北朝 秦州 民族 秦州刺史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4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10-11
- 1.3 关于“秦州”和“陇右”11-14
- 1.3.1 关于“秦州”11-12
- 1.3.2 关于“陇右”12-14
- 第2章 秦州概述14-23
- 2.1 沿革14-18
- 2.2 地理形势18-23
- 第3章 民族状况与经济文化及政治军事方面的状况23-43
- 3.1 民族状况23-37
- 3.1.1 秦州地区民族构成的发展变化23-32
- 3.1.2 秦州地区民族构成发展变化的原因32-37
- 3.2 经济文化状况37-39
- 3.3 政治军事状况39-43
- 第4章 十六国一些政权及北魏时期的秦州43-60
- 4.1 十六国一些政权时的秦州43-48
- 4.1.1 后秦、西秦、大夏以及仇池政权对于秦州的争夺43-45
- 4.1.2 对于后秦、西秦、大夏及仇池政权争夺秦州的分析45-48
- 4.2 北魏时期的秦州48-60
- 4.2.1 北魏秦州刺史之考察49-55
- 4.2.2 对于北魏时期“民乱”的分析55-57
- 4.2.3 秦州与邻近诸州的关系57-60
- 第5章 西魏、北周时期的秦州地区60-66
- 5.1 秦州在宇文泰集团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60-61
- 5.2 秦州在关陇核心区中的地位61-64
- 5.3 秦州在陇右地区的地位64-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研究成果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宁;;北朝《左传》学宗尚与服、杜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李敏;;敦煌北朝龛楣图案演变及其装饰特征[J];敦煌研究;2011年03期
3 余晓宏;周晓光;;北朝平民晚婚与失婚原因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赵宏艳;;论北朝宫廷乐府[J];乐府学;2011年00期
5 潘忠伟;;唐初《礼记》地位的提升与北朝礼学传统[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6 马晓玲;;从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向现实生活意趣的转变——以北朝—唐墓室发现的屏风式“树下老人”图为中心的考古学观察[J];考古与文物;2011年03期
7 徐f,
本文编号:634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34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