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魏晋时期“威惠”型官吏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2:38

  本文关键词:汉末魏晋时期“威惠”型官吏形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循吏 党人 威惠 清简 中央政界


【摘要】:“威惠”型官吏形态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涉及汉晋时期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课题,日本学者葭森健介先生对此曾有过初步研究,但并没有过多的深入与揭示。本文在葭森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试做一些拓展性的研究,以期揭示“威惠”型官吏的治政特色,及其在魏晋时期出现的原因,包括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因素。 本文第一部分,以刘弘及其周围的群体为例,阐发“威惠”型官吏治国理政的历史实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威惠”型官吏的治政特色,即“威政”与“惠政”,以及两者同“威惠”评价的内在联系。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揭示了“威惠”型官吏出现的文化传统,以及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威惠”型官吏的治政形态体现了传统儒家的政治文化理念:在中央则“美政”,在地方则“美俗”,一旦政治现实偏离了自我的政治理想,他们遂又展开政治批判,,儒法表里,对中央皇权政治进行“修补”,力图维护皇权政治的“常”态,这也就是“卡里斯玛”崇拜的政治文化内涵。但另一方面,“威惠”型官吏又具有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在其背后存在着“儒法合流”的文化积淀,在政治实践中体现为通经守礼、术兼儒法、博雅多闻、贵理重识、棕核名实等特征;而另一类“清简”型地方官吏,则体现为向儒、玄文化的皈依。两者形成了魏晋时期两类对立而又统一的政治亚文化。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了“威惠”型官吏的政治内涵。从其政治角色的传统上作纵向考察,“酷吏”与“循吏”分别体现了“威政”与“惠政”的政治特色;发展至汉末“党人”群体,两者得到了有机统一。但是在汉末的政治斗争中,“党人”群体的政治与人格发生了裂变,一部分在汉魏之际才性争论中,逐渐演生为魏晋时期的“威惠”型官僚群体;另一部分则在“清议”、“清谈”、玄虚的文化中,伴随势族的发展,演化为魏晋“清简”型官吏。在这并不绝对的演生轨迹中,再试作横向的考察,即探讨政治角色与中央政界的关系。不论“循吏”、 “党人”还是“威惠”型官吏,其政治实践都在皇权政治的架构中展 开,与中央皇权保持着一致性,体现出“卡里斯玛”崇拜的政治色彩; 但同时,中央皇权的演变、强弱也为地方社会的运作造就了不同的政 治环境,为政治角色自身政治实践的自主拓展,形成了大不一致的政 治空间和氛围。这一点,正是“威惠”型官吏活跃在魏晋时期的关键 因素。 本文第四部分,主要以刘弘及其周围的群体,和活跃在荆、扬地 区的“威惠”型官吏作为个案,从他们的个人素养、文化背景、与中 央政界的关系、及其“民本”思想和效应等角度,对上文所揭示的内 涵做一具体的说明和应证。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主要对文中的主要论点做一简扼的归纳与总 结。
【关键词】:循吏 党人 威惠 清简 中央政界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3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0
  • 1 、 政治文化与课题的研究意义8
  • 2 、 课题的研究动态综述8-10
  • 1 、 “威惠”型官吏的治政实态10-15
  • 1.1 、 “威政”与“惠政”10-13
  • 1.2 、 “威惠”型官吏的治政特色13-15
  • 2 、 “威惠”型官吏的文化内涵15-28
  • 2.1 、 “威惠”型官吏的政治文化传统15-20
  • Ⅰ 、 儒家的政治文化理念15-18
  • Ⅱ 、 “儒法合流”18-20
  • 2.2 、 “威惠”与“清简”型官吏对异质文化的皈依20-28
  • Ⅰ 、 官吏“清”的评价之双重文化内涵21-23
  • Ⅱ 、 魏晋文化整合下的政治亚文化23-28
  • 3 、 “威惠”型官吏的政治内涵28-51
  • 3.1 、 “威惠”型官吏的政治角色传统28-39
  • Ⅰ 、 “酷吏”与“循吏”的治政特色29-31
  • Ⅱ 、 “党人”群体的政治裂变31-36
  • Ⅲ 、 “党人”群体政治裂变后的角色延续36-39
  • 3.2 、 政治角色的演变与中央政界的关系39-47
  • Ⅰ 、 “卡里斯玛崇拜”39-40
  • Ⅱ 、 “卡里斯玛崇拜”中的主观政治效应40-45
  • Ⅲ 、 皇权整合下的客观政治环境45-47
  • 3.3 、 史官视野中的官吏形态47-51
  • 4 、 “威惠”型官吏的个人素养与地域个案分析51-60
  • 4.1 “威惠”型官吏的个人素养51-54
  • 4.2 荆襄地区的“威惠”型官吏54-60
  • 5 、 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4
  • 后记64-65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盛险峰;;论五代中央职官的“失职”与“君主专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高旭;;法、儒之间的政治抉择——李斯政治思想新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刘运好;论魏晋士风及其对文风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中的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保宏彪;;唐肃宗兴复基地取舍于朔方和河西的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查昌国;刘向对儒学领域拓展的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李黎;;陈子昂奏疏中的政治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9 樊有平;;刘秀“柔道”治国的社会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联;;清初统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平汉;;王夫之的史论体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2 周建刚;;“按图索骥”与“庖丁解牛”—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谈船山史学思想的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3 杨恩玉;;对南朝君主研究的反思——以有关魏孝文帝的研究为参照[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陈宝良;;从君子小人之辨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黄楼;;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葛志毅;;序:中国文化与士[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8 郭胜团;倪海权;李德龙;;贾谊早夭原因探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9 郝虹;;从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看魏晋儒学的衰落——以王肃为典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10 刘振;;礼制与中国政教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3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宋延强;金元四大家对经方50味常用药物的临床用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7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2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艳芳;皮日休吴地创作与吴文化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雪松;汉武帝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D];南昌大学;2010年

7 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方明智;贾谊《新书》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炎财;汉代外戚专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玉峰;秦汉时期儒生的命运与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5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45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