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枢密使

发布时间:2017-08-10 12:20

  本文关键词:论唐宋枢密使


  更多相关文章: 五代 枢密使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枢密使在唐代中后期、五代、宋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特 点与表现,及对时政所产生的影响,对枢密使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作 出系统的分析。 全文共分五部分。 前言。这一部分主要是学术史的回顾,列举了近二十年来史学界的研究 状况,总结了枢密使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写作目的 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枢密使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并 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综合考察,以期对君主专制体制下君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 中枢权力的转移和重新分配的历史过程作一具体的诠释。 第一章《中晚唐枢密使》。第一部分主要对枢密使的始置时间的几种不同 看法及所掌握史料进行分析,得出枢密使制从代宗试点,宪宗朝实行,至敬 宗宝历年间定型的结论。第二部分对枢密使在唐代中后期产生的社会历史条 件进行分析,,指出枢密使的兴盛是唐代宦官专权以及中唐以来政治中枢演化 的结果,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三部分将 枢密使在唐代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总结出唐代枢密使的职掌有一个从小 到大的变化过程,总的包括:承传诏令表奏、参掌机密、插手朝臣的任命甚 至皇帝的废立等几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在唐中后期宦官势力恶性膨 胀和地方藩镇林立的历史条件下,枢密使在中枢的地位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第二章《五代枢密使》。第一部分主要对比分析五代枢密使与唐代枢密使 的不同特点,得出枢密使在五代以士人充任,枢密院机构日趋完善,枢密使 有权发布自己的文告“宣”或“头子”,其参政预政的权力已有了制度上的 保障。第二部分探讨枢密使在五代战乱频仍的情势下势力急剧膨胀,其职权 范围已扩展至封建社会的财、政、军等各大要务,权力实已凌驾于宰相之上。 第三部分分析五代枢密使权重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所致; 第二,任枢密使者原有的政治地位助长了五代枢密使的气焰;第三,从封建 内容摘要 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来看,五代枢密使权势最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三章《宋代枢密使权势的衰退》。第一部分概述宋代枢密院的职掌、机 构的完备及枢密使的职权。第二部分论述在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大背景和抑 武佑文思想的指导下,统治者对枢密使进行分权,使宋代枢密使的职权范围 由五代时的“无所不包”缩小为专掌军事,而军权又被进一步分割,枢密使 的权力大大缩小。第三部分探讨枢密使权势的衰退。宋制,中书与枢密院对 掌文武大政,“事干国体”的大事则需宰相决定。每遇战事宰相便预闻军事, 军权随之部分地回到宰相手中。南宋时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下,宰相 便基本上兼任枢密使,中书与枢密院形式上的分权基本结柬,二府在实质上 己基本合一。再加上宋代对武人的防范,对军权进行分割,掌握在枢密使手 中的就剩调兵权了,其权势实已今非昔比。 第四章《结语》。得出结论:枢密使专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及衰亡的全过程都是与不同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枢密使产生、 发展的过程还是历史上亲近之职在政治上发展的典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演变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君相权力相互制约,中枢权力不断转移的历史 发展规律。
【关键词】: 五代 枢密使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42;K244
【目录】:
  • 前 言5-8
  • 第一章 中晚唐枢密使8-23
  • 一、 始置时间8-10
  • 二、 枢密使产生及兴盛的缘由10-13
  • 三、 枢密使的职掌13-18
  • 四、 枢密使在中枢的地位及其对政局的影响18-23
  • 第二章 五代枢密使23-36
  • 一、 枢密使在五代的发展23-27
  • 二、 枢密使权势的膨胀27-31
  • 三、 五代枢密使权重的原因31-36
  • 第三章 宋代枢密使权势的衰退36-46
  • 一、 宋代枢密院概述36-38
  • 二、 抑武佑文政策对枢密使的影响38-42
  • 三、 宋代枢密使权势的衰退42-46
  • 第四章 结语46-48
  • 主要参考文献48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俊岭;宋代军队赏罚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万广;唐德顺宪三朝中枢体制若干问题探研[D];山东大学;2011年

2 宋暖;辽金枢密制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潘书英;宋代枢密院制度对高丽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晶;唐代中后期宦官财经权力的扩大[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50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50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d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