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慕容燕集团文化述论

发布时间:2017-08-10 13:31

  本文关键词:十六国时期慕容燕集团文化述论


  更多相关文章: 十六国时期 慕容氏集团 文化 文学


【摘要】: 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盛极一时的诸燕政权,虽历时较短,却因其主动全面的汉化政策,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值得肯定。 论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回顾前人对慕容燕政权文化的研究,从中借鉴经验,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二部分,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介绍慕容燕各政权产生的背景,其建立和沿袭,从经济、人口等方面研究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其政权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世家大族,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概述其汉化的过程和程度,及其在汉化过程中保留的本民族文化。 第二章:由于种种原因,慕容燕政权学者的著述多已不存,现通过整理《晋书》、《魏书》、《北史》、《隋书》等史籍中相关的载录,对慕容燕的学者、著述加以梳理,试图略探其当时的学术风貌。 第三章:对慕容燕文学加以论述,指出慕容燕文学主要有笺、令、书、表等应用性文体和民歌与谣谚等民间文学两类,分析当时笔胜于文的文学特色,浅探其文学风格,确认其为东北文学之发轫。 第四章:叙述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慕容燕政权建立了初步的教育体系及各层次的学校,推动了当时教育的发展。同样由于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民间的支持,佛教进入慕容燕较早,并迅速兴盛起来。鲜卑慕容氏进入中原后也将自己的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宫廷音乐,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 第五章:慕容燕文化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通过各种汉化举措,继承了中原的儒学传统,促进了慕容燕地区的文化发展,更为东北地区的文学发展开启了先端,做好了铺垫。同时促进了当时中外和各民族间的交流。慕容燕推动了历史进程,为中华文明的进步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部分(结语):确认慕容燕政权突出的文化成就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十六国时期 慕容氏集团 文化 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2
  • 第一章 慕容燕文化产生的背景12-33
  • 第一节 政权的建立和沿袭12-19
  •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19-22
  • 第三节 政权中的世族22-23
  • 第四节 汉化的过程及程度23-30
  • 第五节 汉化过程中保留的本民族文化30-33
  • 第二章 慕容燕政权的学者及其著述33-39
  • 第一节 《晋书》的载录33-34
  • 第二节 《魏书》的载录34-37
  • 第三节 《隋书·经籍志》、《史通》等的载录37-39
  • 第三章 慕容燕政权的文学创作39-49
  • 第一节 章表笺令40-43
  • 第二节 民歌谣谚43-49
  • 第四章 慕容燕政权的教育、宗教和音乐49-58
  • 第一节 教育49-50
  • 第二节 宗教50-55
  • 第三节 音乐55-58
  • 第五章 慕容燕文化的成就及影响58-62
  • 第一节 成就58-60
  • 第二节 影响60-62
  • 结语62-63
  • 主要参考文献63-67
  • 后记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惠泉;东北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董高;三燕佛教略考[J];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01期

3 何宁生;论后燕的法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何宁生;论前燕的法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朱大渭;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J];中国史研究;2004年02期

6 郑小容;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的本族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2期

7 郑小容;慕容^坪夯母锫允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650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50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e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