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
发布时间:2017-08-14 17:03
本文关键词:论唐代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
【摘要】: 唐代科举制具有匡时济俗的功能。“匡时济俗”的说法出自唐代皇帝策问科举考生的题目,揭示出科举制的终极目的在于匡正时弊,裨益社会,以推动历史前进。为此,国家设立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以常设性的活动来选拔熟悉儒家经典、典章制度、具有史学知识或写作技能的文职官吏,熟悉军事技能的武职官吏,以及法律、语言文字、数学等专业人才,由他们来实施“致理兴化”的战略任务。同时,国家又设立制举科目,即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临时订立科目,下制(诏令)考选各类实用人才。考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现实问题,考生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为了加大登科的把握性,一些考生私下模拟考试,撰写针对现实问题的策论。这实际上把全社会的士人裹挟进中枢政治的圈子中,由国家组织或调动他们年年商讨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统治阶级对于社会危机的修复和整合能力。这些社会精英的参政议政资格并不需要国家分配指标加以认定,只要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即可自动获得资格,士人们的历史主动性因此大大调动起来,社会也因此产生了活力。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问试题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启发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惟一的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唐代处在封建盛世,没有封建社会末期那种亡国、亡种、亡教的顾虑。自唐初唐太宗君臣营造出进谏纳谏风气以来,“上下雷同,,非国家之福”成为一些人的认识。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然而封建社会的顽症是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由统治阶级自行举办的科举考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现象,却没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规律性的问题。再加上政治派别斗争残酷、复杂,科举考试的“匡时济俗”功能必然受到制约,不能挽救唐王朝覆灭的命运。
【关键词】:唐代 科举制 匡时济俗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42
【目录】:
- 引言7-8
- 第一节 唐代科举制科目设置的用世旨归8-9
- 第二节 考试内容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和干预9-27
- 一、 政治方面9-19
- 二、 经济方面19-20
- 三、 军事方面20-22
- 四、 民族关系方面22-24
- 五、 文化方面24-25
- 六、 社会方面25-27
- 第三节 制举考生的模拟策试练习27-30
- 第四节 科举干预政治引发的政治风波30-31
- 第五节 对该历史现象的剖析31-35
- 参考文献35-36
- 致谢3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清华;樊本富;;唐代制科制度对大学自主选才的启示[J];教育与考试;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673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7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