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观风整俗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0:06

  本文关键词:雍正朝观风整俗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雍正帝 风俗 观风整俗使 职权 失败


【摘要】: 雍正帝是清朝历史上极具改革精神的一位皇帝,在他在位的十三年里进行了多项改革。雍正四年(1726年),为了整顿浙江“浇漓”的风俗,雍正帝仿贞观年间唐太宗向天下派遣观风使的先例,向浙江派出了观风整俗使。观风整俗使在浙江参与了地方大量政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雍正帝逐渐把观风整俗使推广到了福建、湖南、广东三省。在这些观风整俗使中,有人因为政绩卓著而被擢升,也有人因为才能、品德和与地方官员不和等问题被降调。诸多因素使观风整俗使最终被裁撤,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二月,最后一个观风整俗使也被裁撤,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观风整俗使了。本文立足昆明现有的文献及相关著作,对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历史背景、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原因、观风整俗使的作为及裁撤的原因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历史背景。分析雍正帝即位初的形势结合雍正帝的作风,阐述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必然。 第二部分,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原因。说明各省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具体原因,并通过分析广西请设观风整俗使失败的原因,得出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大概标准。 第三部分,观风整俗使的建置情况。 第四部分,观风整俗使人选的选择。 第五部分,观风整俗使在任内的作为。阐述每个观风整俗使在任内的作为,对比观风整俗使之间职权的大小,理清观风整俗使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第六部分,观风整俗使与某些清代官员的对比。 第七部分,关于观风整俗使的一些分析。由于雍正帝对客观事务观察不准,没有为观风整俗使划定明确的职权,使得观风整俗使与地方官的职权出现了职权上的冲突与重叠,加之某些观风整俗使的才能、品德存在缺陷,使得设置观风整俗使观风整俗使的实验难以为继。随着清朝官制的逐渐完善、密折制度的推广,派遣观风整俗使也越来越没有必要,因此后世的君主没有再向地方派遣过观风整俗使。 第八部分,结语。
【关键词】:雍正帝 风俗 观风整俗使 职权 失败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前言8-10
  • 第2章 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历史背景10-12
  • 第3章 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原因12-21
  • 3.1 设置浙江观风整俗使的原因12-13
  • 3.2 设置福建观风整俗使的原因13-15
  • 3.3 设置湖南观风整俗使的原因15-16
  • 3.4 设置广东观风整俗使的原因16-18
  • 3.5 广西请设观风整俗使失败的原因探析兼论设置的标准18-21
  • 第4章 观风整俗使的建置情况21-23
  • 第5章 观风整俗使人选的选择23-24
  • 第6章 观风整俗使在任内的作为24-35
  • 6.1 浙江首任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在任内的作为24-26
  • 6.2 浙江第二任观风整俗使许容在任内的作为26-28
  • 6.3 浙江第三任观风整俗使蔡仕舢在任内的作为28-29
  • 6.4 福建观风整俗使刘师恕在任内的作为29-30
  • 6.5 湖南观风整俗使李徽在任内的作为30-31
  • 6.6 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在任内的作为31-33
  • 6.7 观风整俗使之间职权的对比兼与王跃生同志商榷33-35
  • 第7章 观风整俗使与类似职官的对比35-41
  • 7.1 观风整俗使与巡抚的对比35-36
  • 7.2 观风整俗使与巡按御史的对比36-37
  • 7.3 观风整俗使与派往各地的巡察御史的对比37-38
  • 7.4 观风整俗使与钦差大臣的对比38-39
  • 7.5 与唐代观风使的对比39-41
  • 第8章 关于观风整俗使的一些分析41-46
  • 8.1 观风整俗使与地方官员的关系41
  • 8.2 设置观风整俗使的初衷与实际效果41-43
  • 8.3 观风整俗使对地方官职权的侵夺与密折制度的推广43-46
  • 第9章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49
  • 致谢49-50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9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10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论晚清官场中的请托——基于《荣禄存札》的分析[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4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黄权;;论苏元春的爱国主义精神[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蔡东洲;唐金文;;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10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睿;李氏朝鲜君臣眼中的康熙帝与雍正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6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86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