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唐三韩人事迹考述

发布时间:2017-08-19 00:02

  本文关键词:仕唐三韩人事迹考述


  更多相关文章: 仕唐 高丽 百济 新罗 事迹


【摘要】:高丽、百济和新罗在唐代时被有关史籍泛称为“三韩”。本文所称之三韩人即源于此。但是关于高丽之所属,目前中国与朝鲜、韩国学者之间尚存在严重的分歧。笔者赞同中国学者认为高丽乃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高丽所辖领土的绝大部分乃中国领土的观点。故本文所指的“三韩”,仅是借用有关史籍就地理位置而言对高丽、百济、新罗的泛称,并不代表笔者赞同朝、韩某些学者所持的认为高丽所辖的领土都应为朝(韩)固有之疆域的观点。 目前论述中韩古代关系的文章、论著不少,关于系统研究三韩人仕唐情况的文章论著尚未出现。鉴于此,笔者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在广泛查阅史书的基础上,笔者充分注意并引用了碑志等文献考古资料,并参照了有关唐代笔记小说和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有关三韩人的仕唐经历以及有关其姓氏、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考述和评论。 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首先介绍了三韩人仕唐的历史大背景。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之间战争交起,以至于到唐初发展至高丽、百济联合进攻新罗的局面。新罗依靠唐朝为援。唐太宗亲征高丽,俘获大批高丽将领入唐,三韩人仕唐由此拉开序幕。唐高宗派兵先后灭百济和高丽,两国王室及贵族豪酋等大量被迁入唐。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和平往来,派出大量的“宿卫学生”在唐供职,并有新罗人以不同途径仕于唐。其次,阐明了本文的探讨范围,即那些在唐受实职的三韩人。第三,回顾了当前史学界有关三韩人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写作意义,介绍了本文所分结构的原因。 第二部分,考述了仕唐的高丽人。本文按姓氏顺序分别考述了高、泉、王、李等主要姓氏。该部分对原高丽国王高藏家族、权臣泉男生家族的考述主要利用了出土的墓志资料,并参照了有关的史书记载。高丽王室与泉氏家族不仅在唐受尊重,而且相互联姻,“姻娅蝉联”。至泉毖时,泉氏家族已经汉化。又有酋帅高延寿和高惠真、贵族高性文与其子高慈、骁将高玄、贵族高足酉,他们为大唐舍生忘死、出静边荒,笔者对其事迹一一考述。针对史书有关高仙芝的记载与评论,笔者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唐玄宗朝,徙居后突厥的原高丽豪帅大酋高文简、高拱毅弃突厥而降唐,笔者对其中原因作了分析。笔者又搜集有关史料,,对两《唐书·王毛仲传》作了补充;对仕唐的王景曜、王思礼、李仁德、李正已家族、似先氏家族等,并参照有关资料进行了考述分析。 第三部分写仕唐的百济人。原百济王扶徐隆及其子孙或被派遣经营旧地,或 为保武周边疆而与突厥、吐著魔战。百济名将黑齿常之与其子黑齿俊及女婿勿部 殉对朝廷赤胆忠心。沙吨忠义不仅为保大唐边疆尽职尽力,而且积极参与发动宫 廷政变;沙吁利在平“安史之乱”中立功,恩宠殊等。 第四部分,仕唐之新罗人。与高丽、百济的仕唐者不同,新罗仕唐者少有为 保唐朝边疆而奔波于沙场者。他们入仕途径有宿卫膀庭、宾贡进土及第等。后来 ”新罗留唐学生虽也以“宿卫’,为名,但己与前不同。宾贡进士及第而任职的有数 十人,笔者对其中最著名的崔致远进行了考述。新罗人有以工商户出身而任职唐 中央者,反映了唐朝的清新宽松的政治特点。由新罗人负责的勾当新罗所,为新 罗商人、游客、居民提供了方便。 第五部分为总结,分析了仕唐三韩人的特点及影响。一、以新罗统一朝鲜半 岛为界,三韩人仕唐可分为两个阶段。二、两阶段中三韩人仕唐情况不同,前者 以武将为主,后者文官增多,其原因是战争与和平的转化。三、仕唐三韩人积极 投身于唐朝的政治军事舞台,反映了唐开放的胸怀。四、仕唐三韩人汉化程度不 一。五、三韩人仕唐反映了民族性格在新形势下的创造与再生。
【关键词】:仕唐 高丽 百济 新罗 事迹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42
【目录】:
  • 前言 18-9
  • 一 仕唐之高丽人9-38
  • (一) 高姓高丽人10-23
  • 1、 高丽王室家族10-12
  • 2、 高延惠、高惠真12-14
  • 3、 高性文家族14-16
  • 4、 高玄16-17
  • 5、 高足酉17-19
  • 6、 高舍鸡、高仙芝19-20
  • 7、 高木卢20-21
  • 8、 高文简、高拱毅、高文礼21-23
  • (二) 高丽泉氏家族23-26
  • 1、 唐对泉氏兄弟的不同处置23
  • 2、 泉氏兄弟的仕唐经历及其葬地分析23-24
  • 3、 泉献诚的仕唐事迹24-25
  • 4、 泉献诚之死及平反25
  • 5、 泉玄隐、泉毖的仕唐事迹及泉氏家族的婚姻结构25-26
  • (三) 王姓高丽人26-33
  • 1、 王求娄、王毛仲27-29
  • 2、 王景曜29-31
  • 3、 王虔威、王思礼31-33
  • (四) 李姓高丽人33-37
  • 1、 割据的李正己家族33-35
  • 2、 李仁德35-37
  • (五) 其他仕唐高丽人37-38
  • 1、 似先义逸家族37-38
  • 二 仕唐之百济人38-42
  • 1、 王室扶馀氏家族38-39
  • 2、 黑齿常之家族39-40
  • 3、 沙吒相如40-41
  • 4、 沙吒忠义41
  • 5、 沙吒利41-42
  • 6、 难氏家族42
  • 三 仕唐之新罗人42-49
  • (一) 入质宿卫的新罗人42-44
  • 1、 朝贡而留宿卫的新罗人43
  • 2、 以唐使者身分出使本国的新罗质子43-44
  • 3、 入唐留学的新罗宿卫者44
  • (二) 宾贡进士及第而仕唐的新罗人44-47
  • 1、 崔志远的仕唐经历及其心态45-46
  • 2、 崔志远归国的原因46
  • 3、 崔志远与高骈的关系46-47
  • (三) 通过其他途径仕唐的新罗人47-49
  • 1、 以平民身份从军而仕唐者47
  • 2、 任职于勾当新罗所的新罗人47-48
  • 3、 其他仕唐之新罗人48-49
  • 总结49-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增;;唐代宫廷中的乐舞活动与诗歌传唱[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增学;;唐代徐州籍作家生平创作述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祁志祥;;“尚贤”与“用才”——中国古代的人才观[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刘扬忠;;辽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学书写[J];华夏文化论坛;2007年00期

5 杨柏林;;黄滔集版本源流考述[J];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陈应时;;论敦煌乐谱中的西域古曲[J];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01期

7 张本一;;形貌与滑稽论略——兼说元杂剧净、丑脚色的表演形态[J];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01期

8 鲁才全;;读《唐代墓志_Y编》札记[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4年00期

9 程存洁;;唐代东都留守考[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4年00期

10 鲁才全;;《千唐志·孙t]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7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郝延霖;;论西域文学(代序)[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3 王腾;;隋唐五代西域罗氏流寓中国与敦煌罗氏家族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4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5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万明;;明代诏敕的类型——以明初外交诏敕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维方式初探[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9 苏慧霜;;放情咏《离骚》——唐人祖述屈骚探微[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金野;唐彦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敏;《太平广记》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7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97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2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