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邦交特点刍议

发布时间:2017-08-31 06:13

  本文关键词:明代邦交特点刍议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 邦交特点 文化外交


【摘要】:明代邦交呈现出多种特点,但概括来看,明代邦交是一种务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至上型的以朝贡贸易为联系手段的文化邦交。这一邦交模式来自于儒家文化的熏染。它既是对汉唐以来中外邦交模式的继承,又是对蒙元时期邦交模式的发展与修正。它既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建立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完全不对等邦交模式,也不同于现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谋求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现代邦交模式。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明代 邦交特点 文化外交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邦交文化研究”(SWU1209102),项目负责人:邹芙都
【分类号】:K248
【正文快照】: 明代作为中国古代由汉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其邦交历史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南倭北虏”到郑和下西洋,从中日、中朝关系到中蒙、中越关系,学界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不过在明代邦交特点这一问题上,尚未见专门论述。事实上,明朝在邦交特点上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讨。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明;;明代初年中国与东亚关系新审视[J];学术月刊;2009年08期

2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J];中国钱币;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8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9 戴建兵;;传统币制的缓慢演变——中国仿铸银元的历程[J];安徽钱币;2004年03期

10 陈联;明清时期的芜湖榷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戴建兵;;传统币制的缓慢演变——中国仿铸银元的历程[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5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青唐;;《水浒》“杀嫂”故事的溯源与演绎[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9 张文德;;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10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要琦;李东阳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8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从文明交融走向社会时尚[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06期

2 万明;郑和与满剌加——一个世界文明互动中心的和平崛起[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万明;;整体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以明初中外物产交流为中心[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显超;;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兴起的必然[J];天府新论;2006年06期

2 梁红泉;;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外交[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门艳玲;谢桂玲;;文化外交刍议[J];当代经理人;2006年12期

4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刘乃歌;张中华;徐成芳;王娱;;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使命与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郑晓旭;;浅谈美国对华文化外交[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7 闫坤;张磊;;试论日本文化外交中软权力的应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胡荣荣;;话语权与文化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5期

9 丁兆中;;日本对华文化外交的发展态势[J];太平洋学报;2009年02期

10 叶静;;浅析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外交[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鲁世巍;;我国文化外交的机遇、挑战与战略思考[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2 黄颖;;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文化外交[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龚青;;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外交述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4 张根海;;文化外交:向世界传播中国——评《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A];公共外交季刊2011秋季号(总第7期)[C];2011年

5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杨国栋;;文化外交视界中的典籍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正昆 徐庆超;文化外交: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有效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胡文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文化外交: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学良 实习生 于琦;文化“全球化”,中国如何搞好“文化外交”[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赵可金;开辟文化外交新格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湛眉;软实力与文化外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文化部部长 蔡武;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N];人民日报;2013年

7 欧阳安;文化如何从幕后走向外交舞台前沿(上)[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李辉;文化外交影响深远[N];人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君荣;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本报评论员 ;提高文化外交的能力[N];中国文化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2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殿凤;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3 徐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詹佳;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世博契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明霞;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贺溪;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温利鹏;英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D];外交学院;2009年

8 赵雯靓;浅析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9 潘培杰;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外交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10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3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63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