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匈奴两次大内乱与分裂

发布时间:2017-09-01 05:36

  本文关键词:两汉时期匈奴两次大内乱与分裂


  更多相关文章: 两汉时期 匈奴 两次大内乱与分裂 影响 再认识


【摘要】: 两汉时期匈奴两次大内乱与分裂在匈奴史和汉匈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学界对匈奴历史上的两次大内乱与分裂的各方面多有考究,却不见有专题性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匈奴两次大内乱与分裂的专题性研究对匈奴史和汉匈关系史进一步加深认识,揭示两次大内乱与分裂在匈奴史和汉匈关系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 一、阐述选题的意义,介绍前人研究状况,,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想。 二、对匈奴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作专门论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分析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的发生原因。第二部分:阐述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的详细过程。第三部分:归纳总结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对匈奴史和汉匈关系史产生的影响。 三、对匈奴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作专门论述,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分析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的发生原因。第二部分:阐述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的详细过程。第三部分:归纳总结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对匈奴史和汉匈关系史产生的影响。 四、归纳总结两汉时期匈奴两次大内乱与分裂对匈奴史和汉匈关系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对匈奴政治制度、匈奴民族历史演变的再度认识。
【关键词】:两汉时期 匈奴 两次大内乱与分裂 影响 再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34;K289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一、 绪论6-8
  • 二、 匈奴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8-33
  • (一) 匈奴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原因8-16
  • (二) 匈奴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过程16-25
  • (三) 匈奴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影响25-33
  • 三、 匈奴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33-48
  • (一) 匈奴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原因33-38
  • (二) 匈奴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过程38-48
  • (三) 匈奴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影响48
  • 四、 结束语48-51
  • 注释51-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表60-64
  • 后记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并成;汉张掖属国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02期

2 陈立柱;王莽与周边民族关系新论[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3 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4 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5 予征;;长罗侯常惠屯田赤谷[J];兵团建设;2008年03期

6 程芳;;浅论汉武帝“富国强兵”战略与抗击匈奴的胜利[J];黑龙江史志;2009年19期

7 杨牧之;;代人捉刀[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09年09期

8 翦伯赞;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9 邱树森;;两汉匈奴单于庭、龙城今地考[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2期

10 侯广峰;独具历史个性的昭君文化现象[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园;;大丹宝国[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2 董仲舒;;论御匈奴[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储著华;;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宋超;;秦人与匈奴关系考察——以汉人“过秦”言论为中心[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谷苞;;论正确阐明古代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6 张维慎;;论秦汉时期宁夏畜牧业的发展[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7 高凯军;;地理环境在匈奴族形成中的作用[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8 钟素芬;;论西汉疆域的巩固与发展[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罗怀玉;;“天水”地名新探[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10 戴建兵;;匈奴钱币乎?[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国;月氏、匈奴与昭武(之三)[N];民主协商报;2006年

2 ;武威青铜器为匈奴铸造[N];武威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玉平;胡马饮牧红寺堡[N];华兴时报;2009年

4 记者 米生富;34集电视连续剧《最后一个匈奴》剧本研讨会在延举行[N];延安日报;2008年

5 郭永杰;天水十三“钗”[N];天水日报;2005年

6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三十三)[N];西部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高珊;同心千余件文物填补了匈奴历史空白[N];华兴时报;2006年

8 徐风;李广的两副面孔[N];吉林日报;2006年

9 蒋中意;浙江浦江居住着一群匈奴后裔[N];西部时报;2010年

10 卢一萍;向孤独致敬[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宪;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3年

2 于长春;拓跋鲜卑线粒体DNA的遗传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胡玉春;大夏国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王青;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两种模式[D];清华大学;2007年

5 王洁;黠戛斯历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李爱红;《盐铁论》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功;秦汉逃亡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牧仁;两汉时期匈奴两次大内乱与分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涛;略述匈奴与中原物质技术的交流以及汉匈在文化上的融合[D];西北大学;2003年

3 索明杰;匈奴对西汉王朝的政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自强;西晋内乱和宗室关系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5 屈罗木图;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及统治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崔丽芳;西汉使匈奴、西域使者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曹军;论“文化大革命”中党的领导[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慧;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移民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9 杨小明;《左传》中的内乱描写及其文学价值[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成永娜;乌桓民族关系探析[D];烟台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0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70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