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
本文关键词: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究商与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甲骨文、金文和古文 献为据,深入研究商周社会。厘清神本主义是商与西周前期文化最重要 的本质特征。重点剖析了神本主义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同时 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维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商周神 本主义文化形成与走向衰落的原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社会功用。 由神本走向人本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势,在现代化的今天,必须摈 弃神本主义文化的任何残存。
【关键词】:商代 西周前期 神本主义 文化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21
【目录】:
- 提要4-5
- 英文提要5-6
- 引言6-8
- 第一章 商代神本主义文化8-30
- 一 商代神本主义文化的表现8-13
- (一) 诸神崇拜8-9
- (二) 隆重而神圣的祭祀9-11
- (三) 频繁的占卜11-13
- 二 商代神本主义文化的特点13-30
- (一) 武丁时期13-26
- 1 浓厚的原始性13-15
- 2 人为化特征15-23
- 3 神支配着人,神代表着人23-24
- 4 多神崇拜的不平衡性24
- 5 自然崇拜有衰落的趋势24-26
- (二) 商代后期26-30
- 1 帝神的变化26-28
- 2 自然崇拜的进一步衰落28
- 3 祖先崇拜的变化28
- 4 神权与王权的逐步结合28-30
- 第二章 西周前期的神本主义文化30-45
- 一 西周前期神本主义文化的表现30-36
- (一) 诸神崇拜30
- (二) 祭祀30-34
- (三) 卜筮34-35
- (四) 强烈的天命观35-36
- 二 西周前期神本主义文化的特点36-45
- (一) 至高无上的神——上帝的出现36-39
- (二) 强烈的天命观39
- (三) 神权领域的等级化39-41
- (四) 神本主义的道德化41-43
- (五) 祖先崇拜的变化43-44
- (六) 自然字分化的进一步加强44-45
- 第三章 商与西周前期神本主义文化的成因与社会作用45-53
- 一 成因45-48
- (一) 深远的历史渊源45-46
- (二) 现实的沃土46-48
- 二 社会作用48-53
- (一) 对商与西周政治的重大影响48-50
- (二) 对商与西周文化的深远影响50-52
- (三) 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52-53
- 第四章 西周中期以后神本主义文化的衰落53-64
- 一 西周中期神本主义文化开始衰落53-56
- 二 西周后期神本主义文化进一步衰落56-60
- 三 西周中期以后神本主义文化衰落的原因60-64
- 余论64-65
- 参考文献65-67
- 后记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王迅;试论夏商时期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5 杨朝云;淡泊与宁静:宋初隐逸文化的特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6 张永刚;文学怀旧母题的价值构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7 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傅道彬;春秋:城邦社会与城邦气象[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9 易思平;《诗经》远古婚俗透视[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10 董雪静;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光明;;《女神》与太阳崇拜——《女神》研究之一[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2 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尚书·吕刑》阐释的案例研究(摘录)[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职官“■”[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4 蒋炳钊;;族群互动、重组与文化整合的历史考察——探讨泉州闽越族、汉族和回族的生成和历史变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张天恩;;考古发现的西周采邑试析[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金善;;由士到仕——屈原与先秦士人的仕宦情结[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7 陈卫平;;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萧东海;;“条桑”正释[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刘毓庆;郭万金;;汉代天道圣统思潮下的《诗》学定位[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孙关龙;;《诗经》中的数字[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4 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5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田道英;释贯休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泽文;春秋时期的纪年铜器铭文与《左传》的对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肃;综论先商文化[D];郑州大学;2000年
2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雷淑娟;《孟子》类比[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蔡泉;历史时期西部基本农区的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弓建中;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汉西北边防及其效果[D];西北大学;2001年
9 翁俊松;《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蓉;论《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90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9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