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宰相制度考
本文关键词:五代宰相制度考
【摘要】:五代宰相制度处于唐宋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承继唐中后期宰相制度变化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理顺,并经宋初的修改、磨合,在宋代最终确立了二府一司并存制度。 五代宰相多为科举入第和官宦出身;多为当朝皇帝本人或其先辈的元从、故旧;多从翰林学士,尤其是翰林学士承旨中选任。部分宰相有基层任职经历。同时也可以发现宰相候选人的个人形体容貌在宰相选任中会有所考虑,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五代宰相的职权广泛而多样,按行使方式大体可分为朝议权、被咨询权、奏请权和谏诤权;按行使范围大体可包括国家大政方针、制度创设,皇家宫廷宗庙陵园,用人,军事和外交等几方面的事情。 五代时期,掌管财经和军事的三司使与枢密使权势在唐中后期基础上有所增长,侵夺了部分宰相权力。另外,翰林学士与君主近臣也对五代宰相权力予以分割、削弱。
【关键词】:五代 宰相 宰相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4
- 目录4-7
- 引言7-11
- 一、五代宰相的选任11-18
- (一) 五代宰相的拜任标准11-16
- (二) 五代宰相的任职时限16-18
- 二、五代宰相的名号、品秩18-20
- (一) 五代宰相的名号18
- (二) 五代宰相的品秩18-20
- 三、五代宰相的职权20-29
- (一) 从行使方式看20-23
- (二) 从所及事项看23-29
- 四、五代宰相权力的分析29-38
- (一) 翰林学士对宰相权力的分化29-30
- (二) 三司对宰相权力的分割30-32
- (三) 枢密使对宰相权力的侵夺32-36
- (四) 近臣对宰相权力的削弱36-38
- 结论38-39
- 附录39-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国富;;五代时期北方民族关系略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3期
2 盛险峰;;论五代中央职官的“失职”与“君主专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陈隆予;;冯道刻印九经及其重要意义[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4 王侃;;跨年代转型:先锋与还俗——‘第五代’论略[J];艺术广角;1997年04期
5 李军;略论五代使职官的几个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苏勇强;;五代科举与书籍印刷之关系[J];社会科学家;2006年03期
7 田玉英;;五代翰林学士制度述论[J];南方论刊;2007年07期
8 曾国富;;儒家忠义思想对唐末五代军人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9 王凤翔;;宋代宣和库考辨[J];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穆静;;五代军人的地位与处境及其影响[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晓丹;;信都冯氏一族五位宰相考略[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胡沧泽;;中国制度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田澍;;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4 施建雄;;超越考据的视野:钱大昕的制度阐释与历史评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杝磊;;皇帝、宦官和宰相——肃宗代宗时期的中枢朝局研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6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N];光明日报;2004年
2 齐秀生;从宰相制度演变看我国古代政治体制[N];山西政协报;2006年
3 齐秀生;从宰相制度演变看我国古代政治体制[N];山西政协报;2006年
4 侯杨方;朱元璋:一个全面倒退的制度创立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李渡;“超稳定”背后的危机[N];学习时报;2007年
6 谢涛 王晓民;行业代理 供应链上沉重的一环[N];电脑商报;2007年
7 王建域;耀州区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圣旨[N];铜川日报;2008年
8 本报书评人 黄敏兰;宫崎市定:以水浒精说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葛兆光;学术的意味[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戒律清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高梨,
本文编号:790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9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