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漕运兵丁
发布时间:2017-09-07 10:11
本文关键词:论明清时期漕运兵丁
【摘要】: 自秦汉漕运兴起后,历代封建王朝为确保漕运的正常运转,都组建了相应规模的运输队伍。直至明代才出现了独立而完备的漕运组织——漕军,成为维系明清两朝京都命运的重要运输力量。明清两代是中国漕运史上高度发展的时期,大规模的官方漕运业中,存在着人数多达十余万的专业运输队伍,它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畸形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明清两朝特殊的政治要求导致漕运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明代漕军的构成,基本上是建立在卫所军户制基础之上的,自承担漕运任务以后,挽运漕粮成为卫所军的专职,一般不再参与军事行动和屯田活动,卫所军的驻防性质也逐渐变为服劳役的性质。漕军承担着关系军国安危的漕运重任,在完成漕运任务的过程中,要对运输的货物具体负责,各方面原因引起的漕粮变质和缺失都要遭到处罚。其工作条件非常恶劣,物质待遇、生活水平低下,他们为改善生活、生存境况进行的私货贩运和贸易活动,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起到了促进南北商品流通,繁荣都城的商业市场、带动运河沿线城镇工商业的发展作用。清初承袭明代的运军制度,后来由于运丁缺乏而难以维持足够的运输劳力,随着传统户籍控制制度的松动,人们有了较大的迁徙自由权,运河沿线大批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便投身到漕运业中来。康熙三十五年,清政府明令规定每艘漕船除保留两名运丁外,其余几十名水手全部为招募,应募水手成为船帮运输队伍的主力。由于漕运工作存在异常艰苦的特点,而应募者的待遇又相当低下,他们既无法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又不可能指望官府大发慈悲,从政治上解决自己的处境问题。他们只能依靠团体的力量保护自己,通过组帮结会、加入秘密组织来改善现状,并报复他们所不满的社会。
【关键词】:明清漕运 漕军 社会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绪论8-13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8-9
- (二) 明清漕运兵丁研究学术回顾9-11
- (三) 研究方法与预期研究成果11-13
- 二、明清漕军制的形成及演变13-23
- (一) 明代漕军制的形成及演变13-21
- (二) 清代漕军制的演变21-23
- 三、明清漕运兵丁的生存、生活状况及反抗破坏活动23-35
- (一) 艰辛劳作23-24
- (二) 菲薄的收入与窘迫的生活24-29
- (三) 遭受的层层盘剥29-31
- (四) 反抗破坏活动31-35
- 四、明清漕运兵丁的私货贩运、行帮结社活动及对社会的影响35-49
- (一) 私货贩运情况35-40
- (二) 漕运兵丁的行帮结社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0-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伟;论明清时期漕运兵丁[D];聊城大学;2007年
2 郑民德;明清运河水次仓研究[D];聊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8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0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