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
本文关键词: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陇西黄土高原 农业 牧业 经济开发 变迁 环境 历史
【摘要】: 陇西黄土高原,即陇山以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是甘宁青黄土区的核心地带,包含于中国北方农牧经济大面积交汇之处,历史时期又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诸地的战略缓冲地带。当今的陇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非常干旱,有着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是人地矛盾突出的赤贫地区。而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证实,历史上的陇西黄土高原曾经覆盖着广袤的森林和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宜于狩猎放牧和采集,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是我国原始农业最为繁荣的地区,是我国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秦人便首先拉开了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开发的序幕,经历了秦汉时期农牧兼营,三国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牧业经济为主,北朝时期农业经济开始复苏,直至隋唐时期出现农牧两旺,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但陇西黄土高原在被吐蕃占据、不久唐王朝又失而复得这转手之间,却发生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当地牧业发达基础之上的国马重地的地位从此丧失,土地垦殖则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唐朝之后历朝政府对陇西地区的开发经营带有越来越大的盲目性和掠夺性,本区农牧业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北宋时期的空前开垦,使陇西黄土高原经济过渡到单一农业经济的轨道,明清至民国时期,陇西地区的土地垦殖无论规模还是深广度均前所未有,随着滥垦滥伐滥牧的日渐加剧,森林的缩减,草原的退化,当地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特别是清代乾隆以后人口大幅度增加,造成三料不足,毁林开荒,助长了这个本身脆弱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恶化,天然植被的大量破坏使地理环境存储水分的能力大为减弱,以至于本区水旱失调,灾害频率大大增加,变成了现在植被覆盖率极低、环境极为恶化、生态极为脆弱、极为干旱缺水、人地矛盾极为突出、人民极为贫穷的现状。 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开发的总趋势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开发模式且农业经济所占比重逐渐加大直至形成单一农业经济的局面;经济发展水平的总趋势则表现为中唐以前基本处于全国同一时期先进水平,尤其在隋唐时期农牧两旺,达到了陇西黄土高原经济繁荣的顶点,中唐以后陇西经济则逐渐衰落,并一度停滞不前,以至在明清以后成为了全国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
【关键词】:陇西黄土高原 农业 牧业 经济开发 变迁 环境 历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0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7-8
- 二、论文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选题的目的8-10
- 第一章:史前时期原始农业的繁荣10-14
- 1.1 史前时期陇西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状况10-11
- 1.2 原始农业的繁盛11-12
- 1.3 原始畜牧业的发展12-14
- 第二章:春秋、战国至秦时陇西地区的农牧兼营.14-17
- 2.1 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14
- 2.2 秦对陇西地区的农业开发14
- 2.3 牧业开发14-17
- 第三章:西汉王朝对陇西高原的以农业为主的开发17-19
- 3.1 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17
- 3.2 屯田开发17-18
- 3.3 畜牧业的发展18-19
- 第四章: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陇西高原农牧业交替发展与牧业的兴旺19-23
- 4.1 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19-20
- 4.2 农业发展状况20-21
- 4.3 牧业发展状况21-23
- 第五章:隋至唐代前期陇西地区农牧两旺23-28
- 5.1 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23-26
- 5.2 屯田开发及农业经济的兴盛26
- 5.3 牧业经济的兴旺26-28
- 第六章:唐末至北宋陇西农牧经济的由盛转衰28-33
- 6.1 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28-30
- 6.2 垦殖业的加速开发30-31
- 6.3 牧业的衰退31-33
- 第七章:金元时期农牧经济的缓慢发展33-35
- 7.1 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33
- 7.2 农业经济的缓慢发展33-34
- 7.3 牧业经济的丧失34-35
- 第八章:明清以来单一的农业经济35-43
- 8.1 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35-37
- 8.2 大力开垦与农业经济的衰落37-41
- 8.3 养殖业的衰落41-43
- 第九章:总结43-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历史文献中陇西黄土高原遭受自然灾害情况表51-56
- 在校期间所受奖励与参与研究情况56-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翔;;从考古学上观察“于越”的农业经济[J];农业考古;1988年02期
2 王瑞;蔡锋;;近代中国农业经济落后原因综论[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李桂芳;;略论先秦时期的古蜀农业[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2期
4 赖一郎;;悸动的心灵化石——钟肇政短篇小说的一种考察[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徐日辉;论秦早期的农业经济[J];农业考古;2005年01期
6 ;关于农业经济书籍的出版和宣传工作——答新华书店读者问[J];读书;1957年12期
7 赖存理;回族农业的发展及其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8 ;农业经济专家 王建平 高级经济师[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9 王建光;;禅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农史;2005年04期
10 王忠强;;繁荣埋下的祸根——从生产文明角度浅析清朝的衰落[J];知识经济;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鲍荣龙;章奇特;;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周玉国;施江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东辉;崔伟宏;李红旮;陆锋;张显峰;;黄淮海平原市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地区差异分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龚君明;张富洪;;加强农技协自身能力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杨为民;;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都市农业发展定位思考[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6 韦鸿;;从非农角度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天印;;试论知识经济下食品工业模式[A];北京食品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9年
8 吴衍庆;花立民;;退耕还草 恢复生态是我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樊帆;;培育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魏丹;曹明宏;;对湖北省发展循环农业问题的一些思考[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秦德胜;我市一季度农业经济“开门红”[N];绍兴日报;2009年
2 记者 周晓方;无锡创新型农业经济方兴未艾[N];无锡日报;2009年
3 记者 梁灵芝;抢抓机遇 谋划项目 争取资金振兴我市农业经济[N];驻马店日报;2008年
4 记者 刘小飞 通讯员 姚志祥;上半年我市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郴州日报;2011年
5 记者 李志清;用电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经济释放活力[N];绍兴日报;2011年
6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韩贵清;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模式选择[N];黑龙江日报;2010年
7 记者 洪广凭 特约通讯员 翁婕妤;特色种养助推侨区农业经济[N];汕尾日报;2011年
8 记者 蒋艾m:;名山县:上半年农业经济稳步发展[N];雅安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聂成华;我省农业经济亮点频闪[N];安徽经济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锐;强农稳农,农业经济逆势上扬[N];云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思华;清代台湾农业经济研究(1683~1895年)[D];暨南大学;2003年
2 樊瑛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农业经济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秀峰;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胡永宏;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张兰英;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王奎;清末商部农工商部与社会经济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范秀琳;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农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侯江红;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陈晓君;东北黑土区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路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2 徐锋;西安市灞桥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雷伟;韩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陈沙宁;成都市农业标准化战略思考及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陈广华;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与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峰;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白思敏;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8 陈钰;张掖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李新贵;西夏地理环境与农牧业经济研究[D];宁夏大学;2004年
10 王有生;我国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10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1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