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州与南朝政治
本文关键词:湘州与南朝政治
【摘要】:本文以湘州为研究对象,以南朝经济、政治、军事、民族、交通和地理环境为背景,以湘州与南朝皇权政治伸缩、离合的关系为主线,将湘州放入整个南朝政治史乃至南北关系发展的历史中进行考察,以便把握南朝中央政治及南北关系演变的整体情况,加深对南朝的历史以及对整个南北关系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 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湘州与宋齐政治。文章探讨了刘裕在宋初设置湘州以及任命张邵为刘宋第一位湘州刺史的原因,分析了元嘉时期湘州在谢晦判乱中的政治倾向以及湘州屡省屡立的原因和经过,并剖析了湘州在刘义宣叛乱、义嘉之乱、宋齐易代时的政治倾向,阐释了齐初的湘州蛮族暴动和湘州与齐末政治。 本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了湘州与梁代政治。文章着重分析了萧衍建梁后对湘州的治理,阐述了侯景之乱后萧氏宗室之间、朝廷与侯景叛军之间以及朝廷与王琳叛军之间对湘州的争夺,,并剖析了梁代末年,湘州在以王僧辩为核心的荆雍集团与以陈霸先为核心的南方寒人军事集团的斗争中的政治倾向。 本文的第三部分,探讨了湘州与陈代政治。文章分析了陈初对湘州的控制,剖析了废帝时原湘州刺史华皎在湘州的叛乱,并阐述了陈末湘州的政治状态。 本文的第四部分,探讨了湘州之巴陵。文章分析了巴陵在晋宋时代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在齐梁时代军事地位得到了提升,在陈建立到华皎之乱时政治、军事地位得到了相互提升,在陈末其战略地位丧失。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余论,分析了湘州在南朝地位较低的原因,并总结了湘州与南朝政治的演变过程,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论点。
【关键词】:湘州 巴陵 南朝 土豪 侯景之乱 华皎之乱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3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8
- 1 湘州与宋齐政治8-25
- 1.1 湘州与宋初政治8-9
- 1.2 湘州与“元嘉之治”9-12
- 1.3 湘州与孝武政治12-14
- 1.4 湘州与“义嘉之乱”14-16
- 1.5 湘州与宋齐革命16-19
- 1.6 齐初的湘州土豪暴动19-21
- 1.7 湘州与齐末政治21-25
- 2 湘州与梁代政治25-34
- 2.1 梁武帝时的湘州25-28
- 2.2 湘州与元帝政治28-32
- 2.3 湘州与梁末政治32-34
- 3 湘州与陈代政治34-44
- 3.1 陈初对湘州的控制34-40
- 3.2 华皎之乱40-43
- 3.3 陈末的湘州43-44
- 4 论巴陵44-55
- 4.1 晋宋时代巴陵经济地位的提升45-48
- 4.2 齐梁时代巴陵军事地位的提升48-51
- 4.3 陈建立到华皎之乱时巴陵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的相互提升51-54
- 4.4 陈末巴陵战略地位的丧失54-55
- 5 余论55-64
- 参考文献64-66
- 附录66-67
- 致谢67-68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6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铭;;试论后秦政权兴盛与衰亡的原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吴怀东;支遁与晋末玄言、山水诗之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王光照;;梁季江陵政权始末及江左士族社会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王春芳;;清代前期安徽在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吴良宝;;战国韩魏铭文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傅林祥;;晚明清初督抚辖区的“两属”与“兼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何丽华;东汉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李俊甲;;民间传说体现出的明末清初四川社会和张献忠——以历史学的观点考察传说[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蒲霞;;论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垦殖活动及其影响[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江太新;;土地股份所有制发展及其对地权的分割[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5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徐新创;刘成武;;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洪涝灾害效应——以江汉平原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张增午;;豫北长城遗址的探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2期[C];2009年
8 默书民;;金元时期冀州社会管窥[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9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永胜;旱魃为虐,如`匀绶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慧华;明代江西县级财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19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1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