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谱》的农学价值及地位
发布时间:2017-09-09 17:56
本文关键词:《群芳谱》的农学价值及地位
【摘要】: 明末著名士人王象晋关心国计民生,重视农业。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以总结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农业生产为目的,编撰了《群芳谱》一书。《群芳谱》并非古代文人消遣岁月、修身养性的玩雅之作,书中蕴藏了丰富的农学思想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极具农学价值。 王象晋在《群芳谱》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农业思想体系的核心——“三才”理论,强调农业生产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原则,并明确提出了“人力夺天工”的农学思想,强调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唯风土论”思想,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反“唯风土论”的人士之一。 为了应对当时频发的灾荒,《群芳谱》提出了一系列减少农业灾害和救荒济饥的措施。首先,《群芳谱》强调农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尽量做到不违农时,以达到预防农业灾害的目的;其次,针对常发的农业灾害,《群芳谱》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如在预防霜冻灾害时,介绍了“覆盖”、“烟熏”以及“施肥”等方法;最后,《群芳谱》十分重视对救荒植物的记载,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在发生饥荒时能够准确地辨别出可以食用的植物,从而达到救荒济饥之目的。 《群芳谱》一书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就,如:稻、麦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果木的栽培管理与滴灌技术;甘薯的藏种、繁殖、用地技术;傜麻、棉花的整枝技术;以及肥料的堆积煨制技术等等。故而它是中国十七世纪一部重要农书,书中农学思想丰富,农业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在理论上推动了传统农学的发展,在实践上促进了农业的进步,所以在中国农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王象晋 《群芳谱》 农学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09;K248.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2
- (一) 研究现状6-10
- (二) 研究旨趣与方法10-12
- 一、《群芳谱》作者及相关问题12-24
- (一) 作者生平及成书背景12-17
- (二) 作者著书之目的及资料来源17-24
- 二、《群芳谱》中所反映的农学思想24-32
- (一) 天时观24-26
- (二) 地宜观26-28
- (三) 物性观28-30
- (四) 人力观30-32
- 三、《群芳谱》中的农业减灾及救荒措施32-50
- (一) 强调不违农时及其在农业灾害预防中的作用32-35
- (二) 具体的农业减灾措施35-47
- (三) 注重救荒植物的记载47-50
- 四、《群芳谱》中的作物栽培技术50-64
- (一) 稻和麦的栽培技术50-52
- (二) 甘薯的栽培技术52-56
- (三) 傜麻和棉花的栽培技术56-59
- (四) 果木的栽培管理技术59-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7
- 后记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佐槐,高万庆;古农书《群芳谱》抄本略考[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陈平平;论《二如亭群芳谱》在经济植物研究上的成就[J];南京高师学报;1996年04期
,本文编号:821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2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