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代印刷术向日本的传播

发布时间:2017-09-09 20:00

  本文关键词:试论明代印刷术向日本的传播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 印刷 日本


【摘要】: 中国与日本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关系史,其历时之久远、领域之宽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不常见的。到了明代,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中日外交史上另一个高峰。而印刷术伴随着中日间文化友好往来的一个媒介之一,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印刷术作为文明的播种机,对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尤其是向日本的传播,对于两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印刷,不仅在印书的数量和品种、印刷的体系和分布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宋元时代,,而且在印刷技术和工艺方面,也有了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明代是我国古代印刷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高峰。而此时的日本人以雕版印刷为主。大批的雕刻工人东渡日本,为日本的印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日本的活字印刷术,直到16世纪末日本侵朝战争后,通过掠回的朝鲜刻工与活字,同时,西方传教士为在日本传教也带来了活字印刷术。这样,活字印刷才逐步在日本推广,对日本的文学、绘画,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江户时期著名的“浮世绘”就是受中国彩色套印技术下的中国版画艺术的启发发展而来的。研究明代印刷术向日传播,对中日之间的外交史,社会史、法制史、风俗史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以明代印刷术的发展与向日本的传播的线索,并从两国古籍文献、考古材料、研究论文及博物馆藏品中寻找印刷术在当时作为中国文化对日传播的重要媒体的证据,这就需要对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交流、两国印刷史有全面的了解。笔者对搜集的琐碎资料进行梳理、研究之后,较为系统地勾勒出明代中日两国印刷技术发展的概貌,并对专门问题加以探讨,终成此文。全文近三万字,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从明代中国的角度,对明代的印刷术发展背景、技术规模、刻书、藏书等方面进行叙述,勾勒出明代印刷术的发展概貌。第二章从日本的角度,对明代以前日本印刷业、明时日本国的政治状况、明代日本印刷业等进行叙述,详细论述中日,尤其是明朝印刷术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对明代中日之间印刷术的交流发展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第三章中国印刷术向日本东传的途径、内容、规模。第四章较为简单地概述了随着两国间印刷术交流,对两国手工业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后一部分结语,旨在总结前文,透过交流载体—印刷术,揭示出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层次及回流现象。随着中日交往的继续深入,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将友好的持续下去,印刷术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对消除两国间的因文化差异等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将发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 印刷 日本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8;K313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明代印刷技术的发展13-39
  • 1.1、明代印刷术发展的背景13-14
  • 1.2、明代时印刷技术发展的概况14-26
  • 1.2.1、雕版印刷技术更为精湛15
  • 1.2.2、活字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15-18
  • 1.2.3、活字印刷术发明后未能迅速在中国广泛应用原因18-22
  • 1.2.4、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22-25
  • 1.2.5、专用印刷字体成熟并广泛应用25-26
  • 1.2.6.彩色版画印刷术26
  • 1.3、明代刻书业的兴盛26-33
  • 1.3.1、官刻26-27
  • 1.3.2、藩刻27-28
  • 1.3.3、私刻28-31
  • 1.3.4、坊刻31-33
  • 1.4、明代图书的收藏33-39
  • 1.4.1、明代藏书概述33-35
  • 1.4.2、官藏图书35-36
  • 1.4.3、私藏图书36-39
  • 第二章 明代印刷术在日本39-45
  • 2.1、明代以前日本的印刷业39-40
  • 2.2、明代日本的印刷业40-45
  • 2.2.1、背景40-42
  • 2.2.2、明时日本的雕版印刷42
  • 2.2.3、活字印刷术的传入42-43
  • 2.2.4、彩色套印43-45
  • 第三章 印刷术向日本传播的途径45-54
  • 3.1、明日间僧人的往返45-48
  • 3.2、朱子学在日本的昌盛48-51
  • 3.3、明代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51
  • 3.4、两国间的商业往来51-54
  • 第四章 印刷术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54-56
  • 4.1、对中国的影响54
  • 4.2、对日本的影响54-56
  • 第五章 结语56-57
  • 附录:明代中日印刷发展大事年表57-59
  • 参考文献59-63
  • 发表文章目录63-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元玄;陈世长;;略论日本文化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1期

2 贺静彬;对大陆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上) ——平安时期日本文化的发展特征析[J];日语知识;2003年02期

3 李萍;日本文化论再认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4 ;罗伯特·内夫:巡游日本温泉了解日本文化[J];重庆与世界;2004年Z1期

5 朱虹;;文化民族主义与日本的对外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8期

6 田如毅;;日本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7 谭爽;张波;杨秋香;;提高日语敬语教学效果方法研究——在语法学习中渗透日本文化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魏萍;段克勤;;禅宗和日本语言[J];语文学刊;2008年11期

9 黄慧;;论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的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10 程箐;龙君;;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文化解析[J];电影评介;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江永;;平山书画与日本文化祭[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2 孙潇;田鹏颖;;日本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马冠朝;陈育宁;;明代茶马贸易官营体制的制度框架研究[A];纪念《元亨疗马集》付梓40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八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暨兽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张美莺;;明代福建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与特色[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包国滔;;论明代国子监祭酒宋讷的治监之道[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张晓纪;;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叶宗敏;;俳句何以走向世界[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衷尔钜;;中日文化交融的先驱——陈元峗对日本文化的贡献[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10 吴光辉;;日本“虫”的文化学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臻;动漫使日本文化进入美国[N];北京商报;2008年

2 金星;创刊号见证日本文化侵略王[N];中国商报;2004年

3 蒋心怡 张敏;配饰的力量 星星点缀就不同[N];中国服饰报;2007年

4 桑原;从文化角度看“日本的面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易人;NEC笔记本电脑的日本文化[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本报记者 徐素琴;“哈韩”“哈日”旋风日盛[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姚大捚;吴冬华会见日本客人[N];新华日报;2007年

8 赵琳;日本漫画:支撑日本文化市场 寄托国民内心渴望[N];今日信息报;2004年

9 驻日本使馆文化处 冯树龙;日本文化产业的领头羊:电通公司[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石岩 实习生 张丽红;与日本神话发生中国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文仙;明代套色印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静;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演变与发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4 蓝武;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沈敏;明代“神仙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孙春青;明代唐诗学[D];南开大学;2005年

7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赵艳;明代方剂学成就与特点研究(公元1368年~1644年)[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9 刘晓军;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龙;明代公文变革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冰;试论明代印刷术向日本的传播[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虎;明代木刻人物画题材与风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肖英;明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士岭;试论明代的人口分布[D];郑州大学;2005年

6 林建筑;明代水西彝族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陈昕;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张然;明代家训中的经济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何瑞军;明代与日本足利幕府朝贡贸易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22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22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5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