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所见唐东都制度考略
本文关键词:文献所见唐东都制度考略
【摘要】: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唐代分司东都、东都留守以及河南府县制度进行较全面的考索,从而在制度方面展示洛阳在唐代社会的独特之处。唐代分司官自清人王鸣盛论述之后,就深度而言,还没有学者超出他的水平。本文详搜资料,力图更全面地展示分司制度,纠正以往的片面之论。东都留守、河南府县是在严耕望、张荣芳、张创新等概论方镇、府、县制度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东都留守制度以及河南府县制度。这两个领域此前尚无学者作深入全面的研究。 在“分司制度”篇中,首先概述了分司制度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于“留司”、“分司”之不同进行了考辨。可知,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制度分为“留司”阶段和“分司”阶段。留司阶段为制度的形成阶段。“留司”为皇帝不驻此都之时,留下来处理公务的中央机关,可指东都亦可指西京,此时之留司有实足之权。在分司阶段,“分司”指从中央政权半独立出来,在东都各司留驻的百官体系。此体系因失去了与皇权的紧密联系,因而职权不同程度有所削弱。 其次,复原了分司体系。这一工作展示了分司体系存在的完整性并且揭示了分司各个部门其职权的存留并不划一,而是呈复杂状态。最后,从分司缓解了入仕与做官的紧张状况;分司的福利功能;分司在政治活动中的微妙功能等方面说明了分司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在“留守”篇第一部分,考察了从北朝到唐初的政治形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洛阳作为都城的利弊及东都留守的渊源。在第二部分中,论述了留守的职权及其文武僚佐。留守职权的特殊之处是,作为皇权的代表是东都百官之长,并处理皇帝临时交给的事务;而留守同时又是东都畿汝洲这一方镇的军政长官,,又有其地方性。留守的僚佐情况很复杂,目前仅限于列举,未能做更细致的分类。在第三部分,将留守职权变迁过程划为四个阶段:显庆二年至开元;开元天宝年间;至德至元和;元和中期至昭宗东迁。 在“河南府”篇,首先对河南尹的职权作了考证并分析了河南尹以清静为治的原因。其次,考索了河南府僚佐河南少尹、司录参军、户曹参军的职权。接着分析了河南令、洛阳令以法治为其政绩的原因。最后考述了河南府县低品官作为入仕官所具有的优势。 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为推论部分。一,既然在唐代洛阳存在着分司百官、留守府各僚佐、河南府僚佐以及各种使职官,那么东都肯定为长安之外拥有官 位最多的一个地域。二,分司百官、留守僚佐的职事相对清闲,故从事文化活 动的时间可能较多,政治斗争相对的可能较少;三,东都低品官位作为入仕官 位可为以后仕途奠定一个良好开端,所以颇能吸引青年才俊,而这些才俊出将 入相后也会以曾任东都官为荣。从以上三个推论更进一步可推断:东都的城市 个性肯定与其他城市不同;在此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成长的官僚可能形成一种势 一P而影响了晚唐、五代、宋初之历史。
【关键词】:洛阳 分司 东都留守 河南尹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42
【目录】:
- 引言7-8
- 上篇 分司制度8-31
- 分司制度流变考8-12
- 留司分司辨12-14
- 分司体系之复原14-26
- 附考: 东都之使职官辑录26-27
- 分司制度之功能考27-31
- 中篇 东都留守31-46
- 留守制度渊源考32-35
- 留守之职掌考35-38
- 留守府僚佐考38-42
- 东都留守职权之变迁考42-46
- 小结46
- 下篇 河南府46-56
- 河南尹47-51
- 河南府少尹51-52
- 司录参军事52-53
- 河南府赤县令职事略释53-54
- 河南府僚佐赤畿县令在仕宦迁转中的地位54-56
- 总结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2
- 附录: 《唐分司官员编年简表》62-70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娟;;浅谈唐朝官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2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唐春生;唐宋学士院及翰林学士别称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金锡佑;唐代百姓勋官考论[J];东方论坛;2004年06期
6 蔡鸿生;清代广州行商的西洋观——潘有度《西洋杂咏》评说[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7 王玉;“物”作“人”讲应始于春秋[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夏广政,夏冬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秦进才,焦亚葳;历史人物生卒年代推求方法举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胡如雷;论隋唐五代在历史上的地位[J];河北学刊;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仕慧;;论乐府诗中的三言节奏与词[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胡沧泽;;武则天与唐代监察制度[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3 吴夏平;;论类书与唐代(隐木)括体诗[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雷恩海;;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试论贞元时期刘、柳、韩的思想与创作[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才智;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田道英;释贯休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赵建梅;唐大和初至大中初的洛阳诗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平;宋代幕府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2 姚建根;宋朝制置使职能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远;雍正用人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海;贯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6 何智慧;李翱年谱稿[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尚英;刘敞《春秋》学术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翟桂金;北魏国家贱民阶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玫;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冯淑华;《唐声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22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2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