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籍没制与社会流动——兼论中古社会阶层的“扁平化”动向
本文关键词:唐代籍没制与社会流动——兼论中古社会阶层的“扁平化”动向
【摘要】:唐代继承了魏晋以来反逆犯罪者家属籍没为官奴婢的制度,并在律、令中作了更系统的规定。然而,其运作则呈现看似矛盾的取向:一方面,统治者在立法、司法中常表现出扩张冲动,对于籍没反逆犯罪者家属手段峻严,甚至不惜逾越常法。另一方面,唐代奴婢的法律地位进入了整体上升的轨道,法律限定趋于宽松。从社会流动的角度看,对反逆犯罪者家属的籍没产生了自上而下、自中而边的阶层与区域流动,又基于恩赦等产生反方向的回流。对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需结合其背后蕴藏的社会阶层结构"扁平化"的大趋势,才能予以准确理解。这种对社会上层的重刑化,将有威胁的上层人员打压至底层;对社会下层的轻刑化,有助于下层的上升,是社会结构"扁平化"趋势在刑罚领域的集中反映。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
【关键词】: 籍没 贱民 身份法 社会流动 唐代法制
【分类号】:K242
【正文快照】: 籍没又称“配没”、“没官”,是唐代“五刑”体系之外的一种惩罚措施,其严厉程度仅次于斩、绞,甚于流、徒。1被没者不但遭遇身份沦降,且多被远配恶地,在社会阶层(纵向)、生活地域(横向)两方面遭受严厉打击,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必深且巨。不过,由于不在“五刑”序列之内,法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潮;;《秦王破阵乐》考[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2 徐冲;;《旧唐书》“隋末群雄传”形成过程臆说[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9年00期
3 尹虎彬;;浅谈后土与后土崇拜传统[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4 李海燕;;试论文德皇后其人及其诗歌[J];青年文学家;2009年11期
5 梁玉金;;唐代志怪小说报恩主题探索[J];丝绸之路;2009年22期
6 袁芳馨;;唐代长安城坊市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7 聂济冬;社会文化风尚对中唐爱情传奇模式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8 梁玉金;;《柳毅传》中女性个体生命意识解读[J];山花;2010年18期
9 乔凤岐;;唐太宗亲征高丽与李靖卧病相州[J];兰台世界;2009年13期
10 梁建蕊;;“妓”的尴尬浮出和“士”的精神困境——浅析唐传奇士妓相恋题材的内蕴[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大宏;;重写视角下的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论[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以宁;;关于社会流动[J];读书;1990年11期
2 李家林;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杨豪;;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J];开放时代;2012年08期
4 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5 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刘洪;;论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上)[J];文化与传播;2013年03期
7 刘洪;;论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下)[J];文化与传播;2013年04期
8 金桂兰;;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兰台世界;2011年28期
9 杨豪;;中共革命与冀中乡村社会流动(1937—1949)[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先明;;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前前;;社会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探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邓志强;;青年的阶层固化:“二代们”的社会流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7 崔凤;刘洁;;流入与流出:海岛渔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一个研究框架[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蒋星梅;;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青年的社会流动——以滇南L林业局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建民;万仁孝;;社会流动:新上海人中的两性差异与群体分化[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10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维斌;怎样拓宽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N];北京日报;2010年
2 山东德州职员 石敬涛;“拼爹”游戏引发社会流动板结[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张燕;“拼爹”争议源于社会流动焦虑[N];长春日报;2013年
4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N];江西日报;2004年
5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康继祥 李素新;农民社会流动的政策支持[N];农民日报;2006年
7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8 唐科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代际社会流动,仅仅是家庭的事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孟颖颖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如何扫清社会流动障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舒绍福;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N];学习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甫勤;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振坤;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路径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李运涛;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星;现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前前;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何振球;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探析[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
6 朱诚;产权保护、社会流动与冲突[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杨豪;中共革命与社会流动:以1937—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D];河北大学;2011年
8 卓秋丽;社会流动视角下的留乡青年就地转移就业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9 徐婷;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村社会流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刘铁军;农民社会流动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以辽宁建昌农村劳务输出为例[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25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2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