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南北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7-09-11 11:09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南北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城市
【摘要】: 运河,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开挖的人工河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凿运河的国家。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为后世的南北大运河提供了范例。元代大运河就是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疏浚、改道而成的,大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也初具今天京杭运河的规模。 明成祖迁都北京,国都亦远离富庶的江南,于是,成祖重浚大运河,南北大运河至此全线畅通,在运河沿岸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市。由于元、明两代对大运河的改造都是在今山东境内进行的,并惠及清代。所以本文选择了今山东境内的德州、临清、聊城、张秋、济宁五个受惠于大运河的城市,来探讨运河的兴衰对他们的影响。 运河航运繁忙之时,这些城市商贾辐辏,,士商云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持续增长,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山东境内大运河的水量较小,为保证河道的通畅,明代曾采取引黄河水入运河以抬高运河水位的做法,却造成了运河的淤塞。清中叶以后,吏制腐败,水利失修,运河的运输功能大大下降。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在张秋穿过运河使漕运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自此,部分漕米改由海运。1901年,清政府颁布停漕令,漕运结束。 漕运的结束使本已衰败的大运河航运雪上加霜。山东运河沿岸的城市和南方物资的交流被迫中断,许多商业店铺倒闭,城市经济一落千丈,这五座城市也随着运河的衰破而衰落了。
【关键词】:大运河 山东 德州 临清 聊城 张秋 济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49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4-5
- 第二章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的由来5-8
- 第三章 运河山东段沿岸的城市8-24
- 第一节 德州8-10
- 第二节 临清10-13
- 第三节 聊城13-15
- 第四节 张秋15-17
- 第五节 济宁17-24
- 第四章 山东运河沿岸城市兴起的原因24-26
- 第五章 山东运河沿岸城市衰落的原因26-29
- 第六章 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的凋敝29-31
- 第七章 结语31-34
- 参考文献34-37
- 致谢3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单明川;明代济南府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永忠;西江航运与腹地农业经济外向化发展(1897~1938)[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霍雨佳;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0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30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