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士绅与晚明道德秩序之重建
本文关键词:江南士绅与晚明道德秩序之重建
【摘要】: 晚明时期因为商品经济发展造成奢侈风气的盛行,给原本崇尚朴实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封建王朝赖以养士的学校制度走向衰落,士人风气开始有新的转向,对于本来的道德秩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晚明学校生员人数增多,而入仕一途艰难,这是引起晚明生员群体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大量的生员加上地方的致仕官员,也成为江南地区讲学和慈善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江南地区的士人通过讲学、组织同善会及参与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佛教行为,力图恢复日益衰败的社会道德秩序。管志道与东林学派士人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讲学活动的代表,通过不同的讲学主张表达着各自对社会道德秩序恢复和重建的理解;繁荣的居士慈善活动及同善会的兴起则是江南士人追求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的更为具体的实践。在江南士人追求道德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存在着主张“调和儒释”的阳明心学学者与宗程朱理学的东林学派士人之间、国家与地方、儒家正统与佛教甚至阳明心学内部竞争的紧张关系。
【关键词】:晚明 讲学 慈善 道德秩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8.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第一章 晚明江南社会的道德失范15-30
- 第一节 商品经济发展与世风转变15-22
- 一、晚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15-18
- 二、世风转变18-22
- 第二节 学校制度转变与道德失范22-30
- 一、明代后期地方学校制度之衰变与士风浮竞23-26
- 二、捐纳制度与趋利之习26-30
- 第二章 讲学:江南士绅对道德秩序的理性追求30-54
- 第一节 苏州管志道的讲学30-38
- 一、学派归属31-33
- 二、管志道的讲学思想33-36
- 三、管志道对私创书院的批判36-38
- 第二节 无锡东林士人的讲学38-46
- 一、顾宪成对“无善无恶”及佛教的批判40-42
- 二、高攀龙对“三教合一”的批判42-46
- 第三节 异途同趋:讲学活动的社会道德意义46-54
- 一、讲学士人与国家政权间关系46-48
- 二、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的努力48-54
- 第三章 慈善:江南士绅重建道德秩序的实践54-71
- 第一节 居士佛教的兴盛与慈善活动54-64
- 一、明代佛教制度与佛教的世俗化趋势54-55
- 二、晚明佛教的复兴55-60
- 三、居士与宗教慈善活动60-64
- 第二节 同善会的兴起及与宗教慈善活动比较64-71
- 一、同善会的思想依据及行为原则64-66
- 二、同善会组织行为的社会道德意义66-67
- 三、同善会对宗教慈善活动的批评与继承67-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9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79-80
- 后记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俊凤;吴永洪;王红丽;;由《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晚明市民生活[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2 黄伟;赵立文;;晚明佛教与天主教对话模式的反思[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3期
3 张耀南;;简论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王美伟;;晚明“心式”小品——论心学思想对张岱小品文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冯应锋;;浅谈初中历史“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6 米文科;;三原弘道书院的讲学与明代关学之发展[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姚永辉;;超越文士与讲学:《四库全书总目》的阐释学思想初探——以四库馆臣对宋代《诗经》学的权衡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对联知识小问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2011年07期
9 ;乌鸦教授讲学[J];人事天地;2010年21期
10 胡元骏;;讲学传礼 建水文庙[J];东方养生;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暴鸿昌;;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2 吴鹏;;论杨龙友的文化选择——兼论晚明士人的“殉死”心态[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3 孙强;;晚明商人借贷的途径与商业性借贷的发展[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4 白龙飞;蒋利平;;试论儒家民本思想在晚明的嬗变[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高寿仙;;吕坤《弟子之职》被他人文集误收小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左云鹏;;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根源[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8 冯岁平;;王士性与徐霞客的武当之游[A];徐霞客在浙江·续二——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赵现海;;明代九边军事统率制度的变迁[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10 刘汉俊;;公元1607年的背影——徐霞客科考出发400年祭[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景山;在唐僧讲学的地方[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记者 白景山;印度 唐僧讲学之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讲学历讲职称的今天谁是人才[N];科技日报;2002年
4 杨建洲;一九二四:鲁迅讲学在西大[N];光明日报;2002年
5 李庆刚;与时俱进 与党俱进[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何文;哈佛大学青年院士梁雷回国讲学演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7 计;中国Linux领航世界[N];国际商报;2000年
8 记者 许丰;宣武成立名师讲学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何亚文;艺术播种到宁夏[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记者赵晓星;法学专家到严打一线解疑[N];检察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召明;晚明苏州剧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郑艳玲;钟惺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胡根红;中国古代小品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詹凯;曲成而不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齐浚;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魏春春;船山诗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亮;江南士绅与晚明道德秩序之重建[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鹏;从董其昌看晚明中国文人画笔墨语言的审美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晏富宗;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远征;陕西古代书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苏循波;晚明辽东政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宋云峰;晚明王门讲学的历史进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邢方明;晚明河南的灾荒救治(1573-1644)[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菁;晚明文人陈继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解荣昌;晚明青花山水兴盛原因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10 罗燕;晚明民事调解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3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3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