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使职官考述

发布时间:2017-09-12 21:40

  本文关键词:五代使职官考述


  更多相关文章: 五代 使职官 阶官化 内诸司使 三司使


【摘要】:官制是历史研究的重点之一,使职作为官制的一种,亦深受中外历代学 贤的重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它秉承大唐风 韵,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染上李唐的遗迹,使职官自不例外,,并在五代 时期产生了符合其氛围的独特特征,正如陶懋炳先生在《五代史略》中所言:“五代承唐 官制而有重大的变革,这是与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 的。”(见该书第一章《唐朝覆灭和后梁、后唐的嬗替》)故而研究五代使职应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它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概况,可惜这方面研究的文 章不多,范围亦不甚广泛,主要集中在枢密使、中门使、都指挥使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 对于了解五代社会的政体无疑具有极其显著的作用,但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重复性 研究,如对枢密使的机构、职能与各项权力的关系等等。对五代使职的研究的另一缺 憾是缺乏系统、全面地讨论五代使职官数量与特点,及其在唐宋变革期扮演的角色之 类的文章,本文力图在此求得突破。除序言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五代使职的设置。该章整体性地考证了五代设置的使职官,并从政治、经 济方面简略地对部分新设立使职的设置时间、职责功能做了分析。 第二章五代使职的分类。本章按性质及职能将五代时期所设立的使职分为经济 系统、军事系统、行政系统、司法系统、外交系统、礼仪系统、其它等七大类,并进行统计 分析。本章认为五代时期经济、军事性质的使职占据了主导地位,司法建设略显薄弱, 同时又有所突破;外交活动较为频繁等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五代社会的基本面貌。 第三章五代内诸司使的变化。内诸司使在使职系统中占很大比重,由于职近掖 廷,地住亦颇为特殊。五代内诸司使与唐代相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五代 时期内诸司使之间逐渐形成一套较为严谨的升迁秩序,并出现了阶官化的倾向,为宋 代所发扬。阶官化的出现却并不意味着这些内诸司使时业已丧失了本意。 第四章五代使职的特点及其对宋代官制的影响。五代使职由于受到其独特的政 治、经济形势的影响,表现出如下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枢密使地位的提高是中央官 制中最突出的变化;二、三司使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央财政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三、使 职官尤其是内诸司使多由士人主要是武臣充任;四、形成一套升迁秩序趋于严谨的迁 转体系,出现阶官化倾向;五、部分使职重新设立,原先使职的职责范围有所扩大;六。 部分使职可兼领外职;七、经济、军事性质的使职官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出五代虽然战 争频仍,但政府仍致力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本章最后分析了五代使职对宋代官制的 影响。 附录 五代三司使考略。肇兴于唐末,发展壮大在五代,完善于北宋的三司使在 五代及其以后历朝历代中地位隆尊,它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影响着各种政令法 规、军事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五代时期统治者为更好地管理财政,先后设立过租庸使。 建昌宫使、内勾使、国计使等使职,历史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三司使系统。三司使机构的 完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司使地位高贵,故任人方面很重要。三司使体制对 宋朝、高丽朝都有影响。
【关键词】:五代 使职官 阶官化 内诸司使 三司使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4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关键词>4-5
  • <英文摘要>5
  • <英文关键词>5-7
  • 序言7-9
  • 第一章 五代使职的设置9-27
  • 第二章 五代使职的分类27-30
  • 第三章 五代内诸司使的变化30-36
  • 第四章 五代使职的特点及其对宋代官制的影响36-39
  • 附录:五代三司使考略39-48
  • 致 谢48-49
  • <引文>4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本栋;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李志刚;唐代勾检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9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39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2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