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济宁市域城市景观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济宁市域城市景观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时期 济宁市域 城市历史景观 演变 特征
【摘要】: 城市景观是城市各功能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它是记录不同时期城市历史印记的载体,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之间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城市历史景观是城市文脉的载体,它具有时间性、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属性、地域性和脆弱性。 明清两代是济宁市域各城市景观演变最为显著的时期。大运河开通以后,伴随运河漕运的繁荣,城市经济功能、交通功能迅速增强,城市的区位优势显著提高,运河沿线城市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商品集散中心、贸易中心、物资转运的交通枢纽。城市外部形态呈现出由单一的规则型向双重城墙结构的演变,甚至出现三重城墙结构。城市主干街道景观大多不是东西南北直通的通衢大街,整体上也不是传统的棋盘式街区;城市街道景观的商业市场增多,街区数量扩大、街道出现沿运河及城市周围河流拓展的态势,城市四关以及城外商业街区最为繁华。曲阜、邹县城市中佛道祭祀景观明显少于其它城市,城市文化景观突出了儒家文化特色。城市最高行政机构布局在城市西部。富商巨贾、官宦士绅云集于本区各城市,纷纷建造园林私邸,客观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美化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城市景观的变迁与城市功能的嬗变存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这一时期城市景观的演变是本区城市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是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城市历史景观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学科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所形成的文脉,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址,有利于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时期 济宁市域 城市历史景观 演变 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U986;K249
【目录】:
- 内容提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6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8-11
- 二、研究现状11-13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3
- 四、明清两代济宁政区沿革及其政治经济地位13-16
- 第一章 城市历史景观16-23
- 第一节 城市历史景观及其属性16-19
- 一、城市历史景观内涵16-17
- 二、城市历史景观的属性17-19
- 第二节 加强城市历史景观研究的意义19-23
- 一、加强城市历史景观研究,,有助于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19-20
- 二、有助于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所形成的文脉,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提供历史依据20
- 三、加强城市历史景观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址20
- 四、加强城市历史景观研究,有利于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20-23
- 第二章 城市形态演变及特征23-43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3-25
- 第二节 府州县城形态演变25-41
- 一、济宁直隶州城25-27
- 二、兖州府城(滋阳县城)27-29
- 三、曲阜县城29-30
- 四、邹县县城30-32
- 五、泗水县城32-33
- 六、汶上县城33-35
- 七、嘉祥县城35-37
- 八、金乡县城37-38
- 九、鱼台县城38-41
- 第三节 城市形态演变特征41-43
- 一、由明初的单一结构形态变为双重结构42
- 二、城市形态由规则形态变为不规则形态42
- 三、城市外部出现河街42
- 四、城门开设呈现非对称性42-43
- 第三章 城市街道景观43-58
- 第一节 街道景观格局类型43-52
- 一、兖州府城43-45
- 二、济宁直隶州45-49
- 三、金乡49
- 四、曲阜49-50
- 五、邹县50-51
- 六、嘉祥51
- 七、鱼台51-52
- 八、泗水52
- 第二节 城市商业街衢景观布局52-58
- 一、专业街巷市场分布53-54
- 二、城市商业市集分布54-56
- 三、城市庙会56-58
- 第四章 官署机构景观58-65
- 第一节 官署机构空间布局58-62
- 一、兖州府58-59
- 二、济宁59-61
- 三、其它各县61-62
- 第二节 官署景观分布特征62-65
- 第五章 祭祀景观65-76
- 第一节 制度性祭祀景观65-70
- 一、社稷坛66
- 二、先农坛66-67
- 三、城隍庙67-68
- 四、风云雷雨山川坛68
- 五、厉坛68-69
- 六、八蜡庙69-70
- 七、关帝庙70
- 第二节 非制度性祭祀景观70-74
- 一、各类佛道寺观祠庙70-72
- 二、火神庙与马神庙72-73
- 三、水神祭祀景观73-74
- 第三节 祭祀景观特征74-76
- 第六章 文教景观与城市牌坊76-88
- 第一节 文教景观76-80
- 一、儒学76-78
- 二、书院78-80
- 第二节 城市景观之牌坊80-88
- 一、城区牌坊概况81-86
- 二、牌坊景观特点86-88
- 第七章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个案考察——以济宁直隶州为例88-96
- 一、园林数量及特色89-94
- 二、园林景观空间布局特征94-96
- 结语96-98
- 参考文献98-104
- 后记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新;;明清时期广东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J];中国农史;2011年02期
2 张黎明;;城市礼仪空间的营造——以滇南建水古城为例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刘韶军;柴丹彭;李鹏飞;;河南省睢县老城传统格局构成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1年06期
4 刘韶军;;河南省汝州市老城传统空间格局构成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1年07期
5 廖晋雄;;始兴清代民居建筑[J];小城镇建设;2003年02期
6 张建军;;浅谈天水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的陈列展览特色[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7 吴现岭;;“灯”的诞生与演化(二)[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1年02期
8 周仕敏;;贵州兴义鲁屯石牌坊群[J];古建园林技术;2011年02期
9 李伟;;中国古代园林建造原因探究[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0 鲁西奇;;“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农田水利的兴废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J];江汉论坛;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孙文学;;从商业教科书看明清晋商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李剑平;郑庆春;;明清时期的晋商民居[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范沛潍;;明清时期开封的交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9 唐建军;陈学文;仇名虎;胡永吉;;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沈e
本文编号:840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4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