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13 00:21

  本文关键词: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 下梅村 空间结构 发展机制


【摘要】: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具有丰富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内涵。本文以闽北古村落下梅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结合区域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对明清时期下梅村聚落空间结构的考察,探讨了这一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其历史变迁机制与历史文化内涵。下梅村的聚落空间结构在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形成、转变的历史变迁过程,这一过程与人口的迁移、家族的发展、民间信仰仪式活动以及武夷茶叶市场的兴衰直接相关,特别是在明清时代闽北山区商品经济发展和武夷茶叶拥有繁荣的国际市场之区域历史背景下,家族、宗教与市场等历史因素彼此作用与影响,塑造了下梅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社会文化内涵,这也是下梅村聚落形成发展的重要历史机制。全文分为七章,约60,000字,各章内容大概如下: 第一章“前言”,在回顾和总结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问题意识,并就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构架以及基本资料作了说明。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下梅村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及其在基层行政系统中的历史地位,说明了下梅村聚落的区域历史地理背景。 第三章从下梅村的聚落景观入手,着重考察了下梅村聚落的整体布局形态以及民居、宗祠、神庙、街巷、店铺等各种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及其社会构成,说明了下梅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的历史轮廓。 第四章着重考察了下梅村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的人口变迁与家族发展,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迁入下梅村的姓氏的人口增长、生计模式、家族活动及其社区地位,说明了家族发展对下梅村聚落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结合下梅村聚落中的神庙空间结构,集中考察了下梅村的神明信仰与仪式活动,说明了超家族的社区关系的演变及其对聚落空间结构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着重考察了明清闽北区域市场的变迁与下梅茶市的兴衰,说明了这一历史变化对下梅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宗族、民间信仰以及市场因素与下梅聚落演变的历史关系,揭示了下梅聚落形成发展的重要历史机制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明清 下梅村 空间结构 发展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前言12-22
  • 一、学术史回顾12-19
  •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19-20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资料20-22
  • 第二章 下梅村的区域背景22-28
  • 一、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22-26
  • 二、行政建制沿革26-28
  • 第三章 聚落景观与空间结构28-41
  • 一、聚落整体形态28-31
  • 二、生活设施与社会空间31-35
  • 三、宗教设施与信仰空间35-38
  • 四、商业设施与市场空间38-41
  • 第四章 人口变迁与家族发展41-59
  • 一、明以前的定居历史41-42
  • 二、明代迁居下梅的家族及其发展42-48
  • 三、清代下梅邹氏家族的定居与发展48-59
  • 第五章 神明信仰与仪式活动59-69
  • 一、村社信仰与角落祭祀59-60
  • 二、镇国庙三奶娘信仰60-64
  • 三、万寿宫许真君信仰64-65
  • 四、其他神明信仰65-69
  • 第六章 市场变迁与聚落发展69-76
  • 一、茶市兴起与聚落发展69-73
  • 二、茶市萧条与聚落衰落73-76
  • 第七章 结语76-78
  • 参考文献78-84
  • 后记84-85
  • 《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勘误表8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玉;陈坚;李灵;;下梅古民居的文化意象和外观特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张玉;;武夷新区规划建设中地域特色的传承[J];武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840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40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e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