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
【摘要】: 迁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常有的现象,是国家重大的决策。它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地理、交通等很多方面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有着内在的规律。本文从秦都城的迁移入手,着重论述秦都城在迁移过程中既遵循这普遍的规律,同时又有着自己独具的特点。通过迁都,秦在国家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和发展。都城在秦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很大辅助作用。笔者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各家之言,补充史料,以求更加深入的论述秦迁都和国家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秦国 都城 迁都 地理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33
【目录】:
- 绪论8-10
- 第一章 都城概念及本文研究范围10-15
- 一、都城的概念和作用10-12
- 二、都城城址的选择12-13
- (一) 经济条件12
- (二) 地理条件12-13
- 三、本文涉及都城所属范围13-15
- 第二章 秦早期的定都和迁移15-25
- 一、秦始都西垂15-20
- (一) 秦人的来源15-17
- (二) 秦发祥之地——西垂17-20
- 1、经济条件18-19
- 2、军事地理因素19-20
- 二、正式都城的出现----秦邑20-21
- 三、秦人尚武传统的形成21-24
- 四、小结24-25
- 第三章 几个探索性的都城lglg渭之汇平阳25-31
- 一、秦定都lg、lg渭之汇和平阳的情况25-28
- (一) lg和lg渭之汇25-27
- (二) 平阳27-28
- 二、秦的农业发展的开始28-29
- 三、秦迁都出现的新的变化29-31
- 第四章 里程碑意义的都城——雍31-38
- 一、雍的地理环境31-32
- 二、稳定和巩固关中平原32-33
- 1、“伐茅津戎”32-33
- 2、“陆浑之戎”33
- 3、“开地千里,,遂霸西戎”33
- 三、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3-35
- (一) 农业的长足进步33-35
- (二) 畜牧业兼顾35
- 四、秦在此同东方诸侯国的军事斗争35-36
- 五、为什么说秦定都雍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6-38
- 第五章 两个临时性的都城泾阳和栎阳38-47
- 一、迁都泾阳和栎阳主要是军事原因38-39
- 二、泾阳39-41
- 三、栎阳41-46
- (一) 栎阳的经济地理条件41-43
- (二) 迁都栎阳的原因43-45
- (三) 栎阳在秦发展中的作用45-46
- 四、独具特色的策略性迁都46-47
- 第六章 咸阳47-53
- 一、秦迁都咸阳的几方面原因48-51
- (一) 策略性迁都的战略目标已达到48
- (二) 咸阳有它独特的,更优越的条件48-51
- 1、交通条件48-49
- 2、经济条件49
- 3、军事安全条件49-50
- 4、政治策略50-51
- 二、迁都咸阳对秦国的影响51-53
- 第七章 秦都城迁移的总体特征53-57
- 一、秦的都城的迁移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53
- 二、秦都城迁移体现了充分的主动性53-54
- 三、秦迁都体现了独特的灵活性和策略性54
- 四、秦都城的迁移始终伴随着军事征伐54-55
- 五、都城的迁移始终拓展和巩固秦的疆域55-57
- 第八章 结论57-59
- 注释59-72
- 参考书目72-76
- 中文摘要76-79
- Abstract79-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伐;;白骨堆上的将军白起[J];文史天地;2008年05期
2 李世顺;;范雎败在用人腐败上[J];工业审计;2005年02期
3 章沧授;;“天下”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4 王灿炽;谈元大都的城墙和城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04期
5 林闻;;错把水利做兵戈[J];水利天地;1987年02期
6 朱士光;论周秦汉唐文化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制之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7 储九志;南京古都特色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8 王保平;田亚岐;;高王寺窖藏青铜器[J];收藏家;2000年04期
9 杨光洲;;关于徙木立信的种种说法[J];文学港;2006年05期
10 侯甬坚;;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建与超越[J];唐都学刊;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葛剑雄;;古都与移民[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刘宗意;;六朝都城与台城位置考[A];南京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陶正刚;;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5 叶骁军;;关于古都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之管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史念海;;序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陈建生;;闽粤都城所在地及其相关问题[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陈存洗;;从考古发现看闽越国都城位置[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蔚;;古都研究的新篇章——评《中国都城历史图录》[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10 阎崇年;;北京“十二为都”
本文编号:847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4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