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三礼”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0:45
本文关键词:试论清代“三礼”学研究
【摘要】: 以《周礼》、《仪礼》、《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三礼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变化过程,明清之际,学者遭遇时变,从而向儒家经典中寻求出路,提倡“经世致用”,“三礼”之学即在清初兴起,大盛于乾嘉,经学史每称清代是经学的复兴时代,以三礼为尤盛,研究清代“三礼”学,不仅对学术史,而且对社会史、法制史、风俗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对清代“三礼”之学兴起的原因,有影响的“三礼”之专经或通经著述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主要为五个方面。第一方面首先分析了清代“三礼”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即社会政治环境使然和学术发展整体氛围带动,社会政治与学术的双向抉择与彼此的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及此后经学及“三礼”学的发展,为清代经学及“三礼”学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是清以前及清代“三礼”学研究概述,力图提供一条中国古代“三礼”学研究发展的线索及一个全景式的概括。第二到第五部分则分而论之,从《周礼》、《仪礼》、《礼记》及通礼、三礼总义、杂礼等各类礼学研究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总结,可以看出《仪礼》学研究的成果最多,成就最大,《周礼》和《礼记》的研究就稍为逊色,通礼类著作有几部也堪为扛鼎之作,这和“三礼”之中,《仪礼》一经争议最小颇有关联。清代学术存在的汉、宋之争在“三礼”学研究方面也有体现,如对郑玄“三礼”注的或尊或诋,清代“三礼”学家以乾嘉汉学家为中坚力量,他们的“三礼”学著作中张扬了尊汉贬宋的学术倾向,不过,由于他们惟汉学是真的治学态度,影响了对不同学说的兼容并包,如宋代大儒朱熹《仪礼经传集解》的学术价值不容轻视,但是被称为汉学大本营的《四库全书总目》却将其归入通礼之属,不以专经视之。另一方面,以毛奇龄、万斯大、方苞等为代表的清代宿儒,治礼极诋郑玄《三礼注》,虽然他们有的受到当时主流学术思潮的排斥和非议,但是他们为学术坚持的态度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立论新颖,考辨精详的名著。清儒治礼的主要方法是考礼、议礼,考礼即是考证古代礼制、仪文、宫室、服饰、器物、度数等,议礼即议论前代及当代的礼律和礼俗,他们在极窄的题目范围内,务把资料搜齐,判断审慎。清儒考礼、议礼又具有大胆的怀疑精神,他们虽然以郑玄“三礼”之学为宗,但对郑注、贾疏中认为有疑义者,通常毫不保留地指出来并参考他经诸说予以考证。清儒对于“三礼”所载繁琐的名物、度数的考证研究,不是毫无意义的虚耗时光,而是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法制史、风俗史的长卷。对清代“三礼”学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清儒的工作价值,至少也算替后人把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在一处,而且对于各种资料相互的关系,和别择资料的方法,也有许多意见足供后人参考,这便是他们不可没的功劳。随着中华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传统“国学”之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评说,,礼学研究在今后将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本文所涉及的清代“三礼”学研究不仅对学术史,而且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清代 经学 三礼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清以前"三礼"学研究概述及清代"三礼"学兴起的原因13-18
- 1.1 清以前"三礼"学研究概述13-14
- 1.2 清代"三礼"学复兴的原因14-17
- 1.2.1 社会政治环境使然14-15
- 1.2.2 学术发展整体氛围15-17
- 1.3 清代"三礼"学研究概说17-18
- 第二章 《周礼》的研究18-23
- 2.1 注疏类18-19
- 2.2 考证类19-20
- 2.3 礼类存目之《周礼》篇20-23
- 2.3.1 诋郑玄《周礼》注者21
- 2.3.2 辨伪21-22
- 2.3.3 注疏22-23
- 第三章 《仪礼》的研究23-30
- 3.1 尊敖氏之《仪礼》学研究23-24
- 3.2 尊郑注之《仪礼》学著述24-25
- 3.3 《仪礼》注疏类25-26
- 3.4 分节、释例26-27
- 3.5 《仪礼》某一礼之研讨27-29
- 3.6 《礼类存目》之《仪礼》属29-30
- 第四章 《礼记》之研究30-34
- 4.1 通研《礼记》30-31
- 4.2 《礼记》之局部研究31-32
- 4.3 礼类存目二之《礼记》属32-34
- 4.3.1 注疏类32-33
- 4.3.2 分节类33
- 4.3.3 考辨类33-34
- 4.3.4 《大戴礼》34
- 第五章 通礼、三礼总义、杂礼34-40
- 5.1 通礼类研究34-36
- 5.2 三礼总义类研究36-38
- 5.3 杂礼类研究38-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5
- 发表文章目录45-46
- 致谢46-48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世光;清代中期“以礼代理”说刍议[J];孔子研究;2004年02期
2 林存阳;张尔岐与《仪礼郑注句读》[J];齐鲁学刊;2001年01期
3 林存阳;陆世仪治学取向与对礼的体认[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849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4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