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变化与隋代教育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20:10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变化与隋代教育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魏晋南北朝 社会发展 隋代教育 关系


【摘要】: 一定时期的教育,往往就是那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产物。教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隋代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我国科举教育时代的开始。隋代建立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直接为唐及其以后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隋代的教育历来不乏研究。但是,由于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紧接其后的唐朝又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唐朝的辉煌似乎掩盖了隋代的所有的首创之功,所以,人们对隋代教育的研究,往往成为了唐代教育的一个前奏,多少显得有些薄弱。大多成果还停留在一般状况的描述上,缺乏动态发展的研究视角,从而使我们对隋代教育的把握与认识,还不是深刻的。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是通过探究中国古代社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以期了解隋代教育与这种深刻的历史变化之间的关系。经过较为详细的研究,本文发现: 一、诚如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指出的那样,表面看来混乱不堪的魏晋南北朝,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二次转型。政治上是门阀贵族政治从产生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是政治由门阀的封闭转向开放的过程。经济上是地主经济下,人身依附关系由强发展到弱的过程,表现出生产关系的解放。文化思想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开放、并存与相互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二、隋代的教育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关系显而易见的。其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制度、教育格局等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变化而引起的必然结果。政治上的开放,导致了教育政策的开放,结束了贵族教育模式,开启了平民教育模式,进而有科举制度的产生,使传统的教育走进了科举时代。经济上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提高了个体小农积极性,使小农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从而使平民教育有了物质上的可能。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给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消除了其教育的狭窄性,使儒家经学教育有了较多的包容性和较宽的可接受性,也保证了其在教育上的主导地位。总之,隋代的教育既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那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它之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的转折性。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社会发展 隋代教育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0
  •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发展变化10-24
  • (一). 魏晋南北朝社会发展概说10-14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化14-17
  •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化17-20
  •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变化20-24
  • 二、隋代的教育是魏南北朝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4-33
  • (一). 以儒家经学为主的教育政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政策的继承与发展24-27
  • (二). 隋代比较系统的教育体制是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27-29
  • (三). 隋代的私学教育是魏晋南北朝私学教育的继续与发展29-33
  • 三、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发展变化与隋代教育关系33-41
  • (一). 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关系理论概说33-35
  • (二). 魏晋南北朝社会发展对隋代教育的影响35-41
  • 1. 政治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35-37
  • 2.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37-38
  • 3. 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38-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2 何明栋;;佛教对我国古代书院的影响[J];法音;1991年08期

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4 唐长孺;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J];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08期



本文编号:852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52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