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使府节度行军司马考论

发布时间:2017-09-15 21:30

  本文关键词:唐代藩镇使府节度行军司马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藩(方)镇 节度使 僚佐 行军司马


【摘要】:唐代藩镇使府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藩镇文职僚佐及使府辟召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过,其中多着眼于宏观性研究,缺乏对僚佐具体的个案考察。为此,笔者选取唐后期节度使府上佐之一——节度行军司马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题目。 节度行军司马是唐代节度使府的重要僚佐,除在边地或战时多由武人充任外,就其职能而言属于文职。它主掌“兵”、“赋”,是节度使府幕僚体系中最为专职化的军事行政官员,在协助节度使处理戎务政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此职位权能变化和地位升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唐代藩镇幕府体制及其与中央的关系。本文就是以上述认识为出发点展开论述的。 除前言外,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行军司马的历史沿革”。这部分主要考述了节度行军司马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指出其最初源于出征将军幕府中的司马,后来又大致经历了都督幕府、行军总管幕府、镇军幕府和节度使府四个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此职由原先的武职渐次演变为协理军务的文职僚佐。通过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行军司马的历史沿革与中国古代军事性质的幕府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消长状况。 第二部分“节度行军司马的职能及在藩镇使府机制运转中的作用”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其中,笔者借助丰富的相关史料,一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节度行军司马的传统职能:一为参与谋议,协助统帅治军整伍;二为在特殊情况下暂代节帅主持留务,专方面之任。另一方面,详细地论述了新时期里节度行军司马职能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参与地方行政事务。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随着地方权力的增长,节度行军司马已不仅是藩镇幕职中重要的军事行政官员,而且在地方政治中亦发挥了相当作用。这就决定了此职日益崇重,需要有吏干之才方可充任。 第三部分“节度行军司马之选拔、迁转与地位升降状况”是本文的又一个重 点。此部分以附表资料为基础,从担任过节度行军司马人士的出身、任职前身份、 罢职后迁转情况三个角度,运用分期研究的方法,对唐中后期节度行军司马职任 的发展作了动态考察。在分期方面,配合中晚唐政局的演变、中央与地方藩镇相 互关系这些历史大背景,将节度行军司马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段:即玄宗 时的形成发展阶段、肃宗至顺宗时期地位上升阶段、宪宗至文宗时期的没落阶段 和晚唐彭宗以后的复兴阶段。其中不仅较明晰地勾勒出节度行军司马在不同时期 的地位升降状况,而且还分析了变化的历史原因,并指出此职的兴衰发展,实际 上就是反映中央与地方权力消长过程的晴雨表。 第四部分“节度行军司马与唐代政治”是对节度行军司马在藩镇使府机制运 转中所起作用的进一步探讨。此部分以唐代藩镇多元化势力格局为切入点,从“节 度行军司马与节帅的宾主关系”、“节度行军司马与宦官势力”和“藩镇兵乱中的 节度行军司马”三个层面全方位地阐释了此职与节帅、监军宦官及兵将的相互关 系,从而对其地位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唐代 藩(方)镇 节度使 僚佐 行军司马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42
【目录】:
  • 前言7-9
  • 一、 行军司马的历史沿革9-18
  • (一) 隋唐以前行军司马的沿革10-12
  • (二) 隋唐以降行军司马的演变12-17
  • (三) 小结17-18
  • 二、 节度行军司马的职能及在藩镇使府机制运转中的作用18-30
  • (一) 佐统军政戎务19-24
  • (二) 知节度留务24-25
  • (三) 参与地方行政25-29
  • (四) 小结29-30
  • 三、 节度行军司马之选拔、迁转与地位升降状况30-43
  • (一) 玄宗开天之际边镇幕府中的节度行军司马30-32
  • (二) 代德时期节度行军司马之地位上升状况32-40
  • (三) 宪宗至文宗朝节度行军司马之变迁与废置原因初探40-43
  • (四) 晚唐节度行军司马的复兴与“武职化”43
  • 四、 节度行军司马与唐代政治43-51
  • (一) 节度行军司马与节帅的宾主关系44-45
  • (二) 节度行军司马与宦官势力45-48
  • (三) 藩镇兵乱中的节度行军司马48-51
  • 总结51-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 任节度行军司马人士简况表54-69
  • 致谢69-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丹;唐、五代藩镇孔目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李志刚;唐代勾检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邓天开;从“泾师之变”到“元和中兴”[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59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59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6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